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17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十七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八識規矩頌介紹八個心識 第一大類介紹前五識 而前五識所相應的心所 總共有三十四個 其中就是五?行五別境 還有十一個善心所 除了這個之外 煩惱性的就是中隨煩惱有二個 大隨煩惱有八個 還有貪瞋癡的根本煩惱 我們今天就來看中二大八 因為我們是凡夫眾生 內心裡邊無始生死以來 就是與煩惱相應 哪些煩惱 就是根本煩惱的貪瞋癡 也稱之為三不善根 除了根本煩惱之外 還有他的等流性 也叫做他的分位差別 也就從根本煩惱所顯現出來的 一種同等的體性 而表現在於我們的身心行為上 乃至於在於我們的心理上面的 一種活動狀態 就他的範圍的大小 我們再跟他分為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大隨煩惱 總共還分為三大類 我們的這裡所談到的叫做 中二大八 就表示說 由根本煩惱所引生出來的 隨煩惱的中隨煩惱有二個 大隨煩惱有八個 為什麼稱之為中隨 看看他的內容 在講記的一百八十四頁 這裡有一個中二 中二兩個心所法 就是無慚和無愧 二個心所法 稱之為中隨煩惱的意思 因為他是隨著根本煩惱 而引生的那一種煩惱活動 他的活動範圍 因為他是隨著 根本煩惱的等流性而引生的 他因為?於一切的不善心 只要我們起了那麼一點點的 一念的不善的心的 活動狀態的話 也就是說我們的起心動念 如果有這麼一點點不善法 這一個一定就是跟中隨煩惱 也就是無慚或者是無愧 有關係的 所以所有的一切不善業 都是因為有這個無慚跟無愧 所引生的 我們在講這個善心所 十一個善心所裡邊 有講到一個慚的心所 和一個愧的心所 現在這個地方 就談到說我們的中隨煩惱 因為只要你會起不善業 一定就是你內心裡邊 沒有這個慚也沒有這個愧的 這種心態 無慚無愧就會讓我們 不懂得羞恥 做錯了也不懂得反省 你必然不懂得反省的話 什麼人講也都是講不通的 所以這二個煩惱 是遍於一切不善心 所以就稱之為中隨煩惱 在於我們的經典裡邊 尤其像在阿含經當中 可以說沒有特別的 把這個無慚無愧 特別的把他加以說明 而只是說 他是一種不好的德行 也就是一種惡德 不好的德行 認為說一個人 如果真正的到了是一個 無慚無愧的那一種程度的話 這邊講 不但說跟禽獸沒有什麼差別 佛陀也說 這一種人我也對他沒有辦法 所以就是佛菩薩就是聖人 對他也是無可如何的 既然對方是一個 不懂得慚愧不懂得羞恥的人 你再怎麼講他 怎麼教他怎麼勸他 都是沒有用的 所以佛陀就曾經坦白的說 對於什麼人 我都有辦法來救度他 唯有無慚無愧的人 我沒有辦法來救度他 這個是蠻嚴重的一個心法 在我們的雜阿含經 第四十七卷裡邊 對這個慚愧跟無慚無愧 說得非常的清楚 裡邊怎麼講 釋迦牟尼佛世尊 就跟所有的比丘們這麼說 說有二淨法 二種清淨的法 這二種清淨的法 能夠維護我們這個世間 能夠讓我們得到清淨 是什麼 一個就是慚一個就是愧 所以慚是慚自 對自己有要求 對自己的理想 對自己的自尊良心來說明的 所以對於自己本身 的那種自我要求 你有這樣子的自我要求的話 自然就有一種規範性 愧就對於他人的批評 對他人的那種 對我們的行為的不好的地方 他有所指責 聽了之後我們也懂得 如何來反省自己 如何來改進自己 所以慚跟愧 能夠讓我們世間得到清淨 假使說我們這個世間 沒有慚也沒有愧 這兩種清淨法的話 世間就怎樣 沒有慚也沒有愧 就代表無慚無愧 所以世間如果沒有慚沒有愧的 這兩種清淨法的話 你就不知有父母 不知有兄弟姊妹 你就不知有妻子 乃至於種種的宗親 乃至於你連師長 連尊卑 連那種長幼的次序等等 你都不懂得 你就會變成是顛倒雜亂的 代表說無慚無愧的話 不但不懂得孝順父母 不懂得愛護自己的兄弟姊妹 乃至於自己 宗親裡邊的這些族人 就是外面的一些師長 乃至於尊卑大小前後你都不懂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如畜生趣 就跟畜生跟禽獸一樣了 所以無慚無愧者猶如禽獸 我們當然提醒大家的 就是人之與禽獸差別在哪裡 差別只是在這個 你有沒有慚愧心而已 所以像這一個有這兩種淨法 有慚有愧的話 我們這個世尊才有尊卑 才懂得孝順父母 才懂得尊敬師長 你如果沒有這種心的話 無慚無愧你就如同畜生一樣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 世間如無有慚愧 這兩種法的話 所有的清淨法 都會越來離得越遠 乃至於我們就一直的朝向於 生老病死的生死輪迴裡邊去了 因為你不懂得行善 不懂得尊敬賢聖者等等 所以這個地方就有談到說 唯有無慚無愧的人 佛陀都認為這種人 是沒有辦法跟他教導的 所以一個人如果是到了 佛都沒有辦法來教導 來濟度的話 就真的是無藥可救了 所以在這個世間做人 我們就是一定要朝向於 能夠懂得羞恥懂得反省 我們每一個人相處在一起 才有尊卑大小 才能夠懂得如何的 尊敬長輩等等 我們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就是中隨煩惱的 兩種就是無慚跟無愧 沒有慚自的那種心 也沒有愧他的那種心 就代表不但是自己的理想目標 都給否決掉了 就是別人的批評指導指教 也不當一回事 這樣子說起來的話 自己做錯了也不懂得要改 就是不但說 自己沒有那種反省的能力 別人的指責 別人的那種從旁來引導 你都沒有辦法接受的 這樣子的話 我們的不好的德行 就是會越來越嚴重了 唯有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這個無慚 無慚當然就是和這個慚 是相反的 也就是對於 自己所做的罪惡行為 在內心裡邊沒有一點點 想要改悔的意思 自己做錯了都不會想要改悔 也就是說不會想要跟他 糾正改變 甚至於還會大言不慚的 來說無所謂 我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像這種方式 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 人而無恥其如人何 一個人如果達到 沒有羞恥的程度的話 這一個人能夠說是什麼人 能夠以人來說他嗎 當然我們前面所舉的例子 就是他就如同畜生一樣了 所以這個地方 就是說做人如果做到 沒有恥辱心的存在的話 自然就會肆無忌憚 什麼不道德的事情 都做得出來 而對於那些的仁義道德的事情 對於一切功德法 你卻不會起恭敬心 所以這個就是在於我們 做人的品性上來說的話 就是很大的一種缺陷 自己既然就是這麼 放浪形駭的不重視德行的話 對於一切賢善的人 一樣的你就不會尊敬他了 也甚至於也不會畏懼 甚至於還更嚴重的 說不定還會輕蔑對方 認為種種的那種德行 認為就是一種束縛 所以甚至於還要批評 那些有德者認為是假仁假義的 偽君子 像這一種人 可以說就會增長種種的罪惡了 甚至於就會掉進 罪惡的深淵裡邊去了 像這一個是很嚴重的 一種不好的德行 在我們成唯識論第六卷裡邊 所談到的定義 就是說云何無慚 不顧自法 輕拒賢善為性 能障礙慚 生長惡行為業 也就是說你達到無慚的 這種心性的話 他是什麼體性 就是不顧自法 對於自己的本身的理想目標 你可以說都不重視 不顧就是不看也不去關懷 對於法就是我們的世間的規律 世間的規矩 你也不顧也不管他 所以對於自己的理想目標 或者對於我們世間公共的 那種道德規範 你不重視 所以輕拒賢善為性 對於賢者對於善的法 就會輕拒 就是輕視 就看不起 甚至於就是拒 就是排斥 不但看不起 甚至於還會排斥賢善之人 所以這樣子的一種個性 他就怎樣 會障礙慚 甚至於會造作種種種種的惡法 像這種無慚的解說 南北傳的大小乘的經典論典 可以說都是大同小異的 再來看這個無愧 無愧當然就是善心所的 愧的反面了 也就是說對於自己所做的 種種罪惡的行為 如果和有道德的人 來比對著來看的話 對於世間的公益 一點都不感到羞愧 站在於一個有賢德的人的面前 自己做錯了 也不會感覺到很不好意思 不會感覺到羞恥羞愧 就是說有人已經是大眾攻擊了 大眾批評了 大眾的輿論裡邊 已經對你的這種行為 在排斥了 你也不會感覺到羞恥 他們講他們的 我做我的 甚至於還自以為是的 認為自己的做為是正確的 但是我們如果嚴格的來說的話 因為我們做人 一定要有這麼一個觀念 叫做人言可畏 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 只要是在第二個人的面前 乃至於走出了 我們家的大門出來 可以說都是眾人在看 眾人在打分數了 一句話就說 眾人在給我們評語評分的 所以你的舉動 你的講話態度 表現出來之後 旁邊的人聽到看到 他一定有他的一個主觀意識 會加以批評 或者加以讚嘆的 好的他會讚嘆我們鼓勵我們 如果是不好的 一定是批評的 有的是當面批評還好 當面批評的話 我們還可以知道說 他在講我的缺點 但是如果說不當面批評的話 是在後面指指點點的話 不但是我們不了解 我們自己的缺點 他在後面指指點點 這個就變成散播謠言了 就是把我們的缺點 到處去宣揚了 這是很不好的 所以我們的動作行為 講話態度等等 可以說在第二個人的面前以上 我們都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 所以人言可畏 他人的批評 可以說都是把我們 以一百分的那種標準來看的 如果不符合這個標準的話 他是會批評到一文不值的 所以我們的舉動 乃至於我們講話的 那一種內容態度 都一定要很小心 甚至於就說要能夠勇於負責 所以不論做出什麼不如法的事 特別是損人利己的事 或者是不道德的事 或者是違反社會公益的 那種福利事的話 都要顧慮到世間一般的人 對於我們自己的那種指責 但是一個如果沒有羞愧心的人 可以說對自己所做的無邊惡業 他不會感覺到自己做的不對 也不會感覺到 以後是不是有果報 以後是不是要承受這種痛苦 他不會去顧慮這一些的 所以對於他人的種種譏笑 對於他人的種種呵責 他可以說他都是不會去顧慮的 既然不會去顧慮 就是我行我素了 就是自以為是的 以自己的方式來做 一個人如果說到了 不怕別人的批評的話 就什麼罪惡的事都做得出來了 因為他認為 他只要能夠做就可以 因而對於這種 凶暴作惡的這些小人們 不但不知道要遠離他們 反而是遵從尊重這些小人們 我們就說物以類聚 好人就會跟好人在一起 小人當然就會跟小人在一起 像這一個就會認為 這一些人都是夠朋友的 這一些人都是很好的 就所了解所知道的 壞朋友 要來邀約你去做壞事的時候 剛開始可以說 對你都是非常非常的好 要什麼 只要有要求的話 他都可以滿口答應的 但是等到你真的順從他的時候 他就是要你去做壞事情了 像這一個可以說 在我們目前的社會型態裡邊 也都是很容易去了解的事情 甚至於可以說花天酒地 甚至於說做種種惡行 這個都是和這個無愧 沒有一點點羞恥心 不怕別人的那種指責跟批評 當然他所做的都是煩惱事 所做的就是惡業 談到成唯識論的定義 他就是說云何無愧 什麼叫做無愧 不顧世間 崇重暴惡為性 能障礙愧 生長惡行為業 最主要的就是說 他不會去關心或者去注意 那一些世間的公共輿論 也就是說別人的批評 他不會去重視的 所以既然不會去重視 世間的輿論 當然他就是喜歡做壞事 喜歡尊重尊敬那些做壞事的 像這一個就是他的體性 所以他的作用 就會去做種種種種的惡行 像這一個可以說 在於我們的經論裡邊 都是有談到的 唯識學派就說這個二法 就是無慚跟無愧 他是屬於 隨煩惱心中的中隨煩惱 這個中隨煩惱 跟說一切有部一樣 就是說跟一切的不善心相應 只要是一點點的不善的 那一種心念引生的話 原則上你會去做壞事情 講壞話 必然的就是有自己的主觀 必須有自己的意思 要講不好的 要做不好的行為 就是不怕別人了解了 不怕別人知道了 所以只要是不善心一起念 一起活動 必然的一定就是有無慚 就是有無愧 這兩種心所 就會同時配合著他 相應而起活動 因為我們現在是談前五識 當然就是跟前五識相應 有跟前五識相應 必然的就與第六意識相應 所以他是前六識都是相應的 其它的宗派裡邊 或者南傳的佛教裡邊 當然有他們不同的說法 這個地方所談的就是 我們是一個學佛的弟子 一定就是要遵照我們佛教的 這些戒律戒法 來做一個標準來做 除了說 我們是一個國家的一個公民 應該要遵守我們國家公民裡邊 應該要遵守的憲法 乃至於人的一種道德規範之外 佛教所規範的就是戒律 就是比我們一般的憲法 還要再更精細 尤其是不但說行為上 不要去妨礙到他人 講話裡邊不要去損害到他人 就是內心裡邊的起心動念 都不可以有一點點 不好的那種念頭引生 所以尤其是大乘法裡邊 修學菩薩要利益一切眾生 樣樣都是以眾生的利益為主 樣樣都是要以眾生得到 能夠離苦得樂為主 所以不可以因為自己的個性 因為自己的喜好 因為自己的主觀意識太強 而讓眾生得到痛苦 這個是要不得的 尤其在於我們的 日常生活的動作當中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裡邊 都是要很注意 我們的這一種心態 因為有心態的引生 你才會表現在行為上 因為你有起這樣子一個念頭 你講出來的話 當然也就是那些內容 所以從講話當中 乃至於從你的行為當中 就能夠知道 你的心是在想什麼了 原則上是朝向於善的 還是向於惡的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 一定都要很小心要很謹慎的 在於我們的身心行為方面 盡量的不要讓他引生出來 接下來的相應心所就大八 也就是大隨煩惱也有八個 既然也叫做隨煩惱 就是大的隨煩惱 代表他所相應的那種範圍 就更大一點更廣泛一點 這種隨煩惱既然叫做隨煩惱了 當然就是從根本煩惱的 分位差別那種活動 乃至於他的等流性裡邊來說的 這個八個大隨煩惱是什麼 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 失念散亂不正知 總共是有八個 八個隨煩惱 為什麼叫做大隨 剛才所講的中隨 中隨就是說 因為他是跟一切的不善心 同時起活動的 大隨就代表他的範圍更大了 什麼呢 因為他的性為染污 他的體性 這八個隨煩惱可以說 體性全部都是染污性的 所以只要 八隨煩惱的哪一個煩惱 起作用的話 一定是染污性的 一定就是惡法惡行的部分 第二就是說恆遍於染的 只要哪一方面是有染污性的話 必然的這個八大隨煩惱 一定會起作用 所以他的本身就是染污性 再來只要是一切的染污法 要起活動的話 他必然的就跟他相應而起 所以既然是染污法 就代表了就是世間法 就是有漏法了 所以只要是有漏的 只要是凡夫眾生 都必然一定會相應而起的 所謂?於染心 不但就是說?於不善心 甚至於有覆無記 都是會跟他相應的 因為他的 恆遍染心裡邊來說的話 最主要的就是簡別了 小隨煩惱 因為小隨煩惱最主要的 他是個別起的 他雖然也是煩惱性 當然因為他是個別起 就只有一個一個 單獨而起的就稱之為小隨 就代表他的範圍就是非常的小 只侷限於在他自己本身 面對於境界當下 所起的那一念心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就是他是具有唯染跟?染二義 所以只是現在所講的八惑 所以稱之為八大隨煩惱 一個他的體性就是唯是染性 再來他是遍於一切染污法 只要是染污法 只要是有漏法 必然就與之相應的 所以稱之為大隨煩惱 第一個就是不信 我們在善心所裡邊 第一個就是信心所 信心所主要的就是 實德能三部分 你都有相信 你都能夠接受 現在的不信 當然就是跟信是相反的 這個不信當然也是對於實德能 的沒有辦法引生那一種 信心出來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就第一個的實 就是我們世間的 只要是活在世間裡邊 有他的實事 再來只要有這種正確的道理 就是實理 再來德就是有功德性的 有功德性的當然說 世間的善法還是有功德 問題是由世間善法 能夠通到於出世間的 而達到解脫的善法 唯有三寶功德 所以你只要信仰三寶 對於佛寶你本身 能夠清楚的去了解 對於法寶 也就是說佛所講的道理 能夠掌握他的中心道理 理論的話 他的義理有辦法去體會 有辦法去體悟 乃至於對於修行者 由凡夫的僧寶 乃至於達到登地以上 菩薩位的僧寶 你都有辦法尊重尊敬 來親近來學習 你一定一樣的 可以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要得解脫要達到成佛 對於三寶功德 一定要能夠好好的來受持 甚至於來修學 能也就是說 我能夠達到解脫 我能夠成就一切功德 我能夠來了解世間的一切 實事實理 都怎樣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一定可以得到的 我一定有辦法達到這個程度 雖然我們一般的人都很客氣 我笨笨的 我腦筋不好 我學不會 我沒有讀什麼書 都很客氣的說自己的程度很差 但是只要是一個人的話 只要肯用功只要肯學的話 必然的都能夠達到 我們的最高理想目標的 所以勤能補拙 你只要好好的來用功的話 一定可以達到成功的 所以這一個都是在於 我們在修學佛法裡邊 一定要肯定自己 一定有這個能力的 尤其是對於佛教中的 佛法僧三寶的真淨功德的話 你一定要相信 不信的心所就是讓你 不去相信他 既然不去相信的話 你信任不過 你就沒有辦法對他忍可了 你就不會想要學不會想要聽 不會想要來參與 也不會想要來進入 這個境界當中 像這樣子你就不會引生 好樂希求的心 甚至於對於利益世間 利益人群的種種的 一些清淨的善行善法 當然你也沒有興趣了 也不會想要去幫忙別人 好的事情你也不想要去做了 佛陀在阿含經中 雖然也有說到不信 但是都認為說 這個就是一種不好的心理 沒有說到他 特別的那種體性 但是到了部派佛教的論典當中 就把這個不信放在於 煩惱雜事論中來解說了 南傳佛教的論典當然也有說到 舍利弗阿毘曇論 也是有談到 乃至於六足論都是有談的 現在我們來看成唯識論 第六卷裡邊 對於這個不信的定義說 云何不信 於實德能 不忍樂欲 心穢為性 對於這個實德能 第一個你沒有辦法忍可 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相信 你也沒有辦法接受 當然你也沒有辦法 進入這樣子的一種狀態之中 就是說進入同理心的 想要來學想要來做想要來參與 想要 你都不會 因為你不相信 所以別人講說再怎麼好 你也不會接受 別人講說再怎麼有功德 你也不會想要去學習 都不會 這個叫做對於世間的 這種種種的慈善公益 等等的事情 你沒有辦法 當然三寶功德也不行 認為說這個我也做不到 所以對自己也沒有信心 所以不忍 沒有辦法忍可 沒有辦法相信 沒有辦法信任 再來你也不會想要去學 有人在鼓勵你 有人在邀約 但是就是沒有這樣子 那一種心理 想要去參與這樣子的一種活動 或者這樣子的一種學習的 那種態度 都沒有 甚至於就是心穢為性 內心裡邊反而是污穢的 反而是排斥的 對世間的實事 對世間的實理 對於三寶功德 你反而都是排斥他 甚至於就是惡言惡語的 來毀謗等等 所以內心裡邊是污穢性的 這一個就是他的體性 就是沒有辦法忍可 甚至於也不喜歡 不要去學習接受 再來內心裡邊就是種種的染污 污穢的 像這樣子的一種體性 當然能障淨信 對於這個淨信的 那種善心所的信 你當然沒有辦法引生了 就會障礙了 惰依為業 他的功能作用是什麼 就是懶惰懈怠 懶惰懈怠 當然我們一般的觀念就是說 懶惰懈怠就是不要做了 甚至於整天就是在家裡邊 無所事事 這個稱為懶惰懈怠 反過來說 你不向於善的方面來努力 雖然你還是做很多的事 但是所做的因為前面有談到 是心穢為性 內心是污穢性的 既然內心是污穢 所做的就是不善法 你在這個不善法 還是做得很認真 在這個不善法還是做得非常的 這個宿夜匪懈 就是夜以繼日的 但是所做的因為是背道而馳 跟善法是背道而馳的 這一個你在善的部分來說 你就是沒有用功沒有用心 所以雖然你在惡法方面 惡業的部分 還是做得很精勤 但是這個對於善法的部分來說 你沒有用功到 所以還是屬於懶惰性的 還是屬於放逸性的 所以叫做惰依為業 就是懶惰為所依 也就是說你如果是有這種 不信的心所法的話 必然的你不會向善的方面 去努力的去做的 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所以是一個不信的人 內心裡邊 沒有辦法引生信心的人 他就是多懈怠 就是不會去行善 甚至於不信三相翻信應知 你這個不信 就是對於信的三相 我們前面有談到信三相是什麼 就是實德能 你對這個實德能的這種信 你就是翻 這邊講翻 翻的意思叫做轉過來 本來應該要相信實德能的 你現在變成不信實德能 這一個可以說 在於我們所有的這個論典裡邊 也都是一樣的 都是有談到 在於唯識學者對此 對這個不信到底是假有的體性 還是實有的體性 他是有不同的說法的 不同的看法 因為在於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裡邊 他說不信是實有的心所法 但是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說不信是愚癡的一分 之所以不起信心 甚至於對三寶功德 你都不會接受 代表你這個人就是愚癡 沒有智慧了 既然是愚癡沒有智慧 他就算是愚癡裡邊的等流性了 所以他就沒有他的實體 就是說他就是屬於假有的 無有實自體的 所以這個說的 各個就是有不一樣的立場 不管怎麼說 只要有這種不信的 內心的那種活動 內心裡邊只要對於善法的 你都不想做的話 不要說對於外在 的一切你不會起信心 連對自己都沒有信心 應該要給你做的事 別人認為你可以承擔的 對自己都沒有信心 都會打退堂鼓的 以我們學佛的弟子來說的話 我們的最後目標 當然達到成佛 成佛這個是 如果以我們一般的觀念來說 成佛好像蠻遙遠的一件事情 但是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的來做 總有一天一定能夠 真正把我們內心的 種種的煩惱雜染給斷除掉 而顯現出那一種清淨無漏的 那種境界 這個就是成佛 這個就是聖人 這個就是清淨的 有智慧的一個聖者 這個是我們的理想目標 這種理想目標 因為佛陀有說 人人具有佛性 人人可以成佛 所以只要我們相信自己 我有這個能耐 我有這個體性 我有這樣子的一種清淨心 我有佛性的存在的話 只要我肯努力一定可以達到 釋迦牟尼佛他就可以 在這個從悉達多太子 而達到成佛 這個是我們看得到的 尤其是歷史上是真的 有這樣子的一個修行者 而達到成佛的境界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子 甚至於佛弟子 這麼多的人 都得到阿羅漢果的境界 也都是真真實實的 這個歷史上是有這樣子的記載 所以我們有一天 也必然的能夠達到這一種境界 所以成聖成賢 可以說對自己 一定要有這種信心 我們最高的目標是成佛 以我們現在的 生活狀態裡邊來說 只要是你所負責的那一份工作 或者上司在提拔你 能夠承擔哪一份的工作的話 都是可以試著來做的 提起自己的信心 我一定可以成功的來完成 我必須要完成的這一份工作 所以 我們有一句話說 舜何人也禹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成堯成舜 只要我們肯做的話 我們也可以達到這樣子的境界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的 提起自己的信心出來 不要太過於放棄自己了 所以一個什麼都不信的人 要他鼓起勇氣打起精神 來做種種的善淨功德的話 是不可能的 所以很多的事情 很多的善事很多的功德 都是做不到的 所以既然做不到的話 就變成是種懈怠了 就變成是一種懶惰了 所以這一個我們學佛的弟子們 就是說盡量的 這種不信的心所 盡量的不要引生出來 如果對於世間大家公認的善事 大家公認的善人 我們一定都是要努力的 甚至於盡自己所能的來做 八大隨煩惱的第二個就是懈怠 懈怠我們前邊有談到說 不信的話就墮依為業 你如果沒有信心的話 你一定是懶惰懈怠的 代表善法你就不會去做了 所以懈怠就是精進的反面了 什麼是精進 他是十一個善心所之一 只要是善的 只要朝向於解脫的無漏的 我們都要很努力的來做 所以是精進的話 他是純善法 現在的懈怠他是精進的反面 當然就是惡法了 就是煩惱性的 一個懶惰懈怠的人 對於所應該要修習的一切善法 他就興趣缺缺了 不會想要去做的 也不會努力去做的 就是偶爾去做的話 當然也都是沒有辦法繼續的 最主要的他就是對於一切善法 根本就不存有這種恭敬心 認為有做沒有做都是無所謂 可是對於世間 不應該要做的惡事 他反而是孜孜不倦的想要去做 尤其是對於我們的道德的 甚至於 尤其是修學佛法來講的話 對於那一種佛理的 去體會證悟了解等等 都是要花時間的 既然要花時間的話 你如果整天就是邀約朋友打牌 跳舞 甚至於唱歌 甚至於做一些竊盜 等等不正常的 不正當的事情的話 雖然你還是做得很認真 這一個我們在佛法裡邊來說 還是懈怠 因為是浪費光陰浪費時間 你沒有在於善事上 或者也沒有在於佛學上用功 一個懶惰懈怠成性的人 他就很容易 耽著於睡眠 甚至於要他去做一些 利益人群的事情 他就是不帶勁的 因為這樣子的關係 他就會增長種種的雜染的心念 變得會越來越懶惰 越來越不想去做 當然就沒有辦法 策勵自己為善了 像這一個可以說 是很要不得的一種心所法 這邊所談到的 是前五識相應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的 既然每一個人都會有的話 現在我們來讀這個八識規矩頌 了解了這種心態的話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惰性的 懶惰 既然每一個人都有惰性的話 就是因為跟精進相反了 所以修學佛法 每一種法門都要以精進的心態 來行 來修來做 現在懂得這個懈怠心理 跟精進是相反的話 我們隨時隨地都要提醒自己 如果自己本身有這麼一點點的 惰性出來的話 你就要快點提起精神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 都是精進的 既然都是精進的話 我們不可以懈怠 我們不可以浪費時光 不可以浪費光陰 一定要掌握每一分每一秒 如此努力的來學 如此努力的來做 所以在於我們的寺院當中 很多的信徒如果到寺院裡邊來 看來看去走來走去 怎麼沒有看到幾位師父 我都會跟他說 除了客廳必然有知客師父 在招呼之外 原則上平常不是自己職事的人 都是在用功的 是在房間裡面用功也好 或者有另外 寺院如果比較大間的話 有大悲殿 萬佛殿 或者是有講堂 或者有法堂 說不定他們就會到那個地方 去用功 所以不是你到了寺院 每一個師父都坐在那邊迎接你 不是這個樣子的 大家都是要找機會 在他認為最安靜的地方來用功 是看佛書看大藏經也好 是禮佛拜佛也好 是打坐參禪也好 每一個人一天當中 都要有幾個時段 要好好的來用功的 所以有的人到寺院裡邊 找不到師父都會 師父啊 你們都在睡覺嗎 有這樣子的一種口吻 這個也不對的 所以每一個師父們 既然出家修行 原則上都是在精進用功的 有什麼事當然就是找知客師父 甚至於有當家師父 比較會在外面 在巡邏等等 所以到寺院裡邊來看不到師父 也不要隨便的一句話 就帶過去 也不禮貌的 這個就是懈怠 所有的佛弟子都要精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