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16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十六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談到前五識 所相應的善心所有十一個 除了要有信心所 要懂得慚愧之外 還有就是有無貪無瞋無癡的 三善根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 就是內心裡邊要懂得知足 不要太過於貪欲心太重 再來就是說 修學佛法一定要斷除瞋恚 也就是說 因為我們自己本身 除了要斷除一切的煩惱性之外 跟一切眾生也要達到和諧的 這種關係 所以這個瞋恚心 是一定要斷除的 佛理就是世間的真理 而世間的真理 一定要透過智慧來體悟 所以一定要有這個無癡的心所 來相應 在於這個講記的 一百六十九頁這裡 第二行這裡就談到說 學佛的行人來說的話 比如說 主要是要來研究佛學的人 對於這個無癡的善淨慧 是一種很重要的 第一點因為對於這個事理 明白了解不受外在的 任何物欲所迷惑 心靈必然就是靈敏的 人生也必然就是莊嚴的 重點就是說懂得一切事理 懂得一切的真理 對於外在的一切 你不要受到迷惑了 這樣子你能夠以莊嚴的心態 能夠以靈敏的這一種心思 來體會一切萬事萬物 第二不但這個樣子 真正沒有愚癡迷惑 能夠洞徹萬有諸法事理 你對於什麼是正行 也可以如法的來抉擇 是正確的道路 或者是不正確的 你有辦法去分辨 是正行的 你就能夠確實的去履踐 非正行的 你就無保留給他揚棄掉了 就說你能夠知道說 哪一條路 哪一個方式 哪一種做法是正確的 你必然的就會朝這個方向 去確實的去做了 像這樣以如實的明解指導 如實的正行 如實的明解指導 如實的正行就說明 對於事情你看得懂 看得正確 看得真 之後你表現在你的行動上面的 去做去行 當然也就能夠正確 積極的能夠從事 一切的善行善業 以世間法來說 當然也是要符合 道德標準的方式來做 人跟人之間 應該要如何的達到這一個 道德律 以出世間來說的話 當然就是世間的一切雜染法 完全要去除掉 不染著 清清楚楚的了解什麼是清淨法 你才有辦法斷除世間一切的 染污性 而達到出世間的清淨性 這一個無癡善根 就成為我們道德的一個根源 所以我們道德一定要從這一個 智慧裡邊來引生來了解 所以生存在這個世間的人 之所以會做出 種種不道德的事情 就是因為對於事理的認識不清 如果認識清楚的話 你就不會去做惡了 行為也就能夠朝向於 這個正行裡邊來做 所以了解事理的無癡 如果結合到行為上面來看的話 就是我們人生能夠提升 向這個善的 向我們所謂的 就是解脫的這個方向 的一股力量 這一個可以說以慧來導行 可以讓我們做得非常的正確 也能夠真正的達到解脫的境界 善心所的第七個就是精進 精進就是勤勇的意思 就是努力向上的一種進取心 努力向善 不懈怠的 在阿含經中當然是有談到 就是三世諸佛 皆因精進而得成佛 之所以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 我們的所有的修行法門當中 都一定要談到精進 一定要努力不懈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得到 甚至於釋迦牟尼佛 能夠提早九劫成佛 也就是因為精進不懈 而且比他人還更精進的 那一種精神那一種動作 所以就是說 我們有關於世間的一切善行 有利益於社會人群的一切善事 也是一樣 也是要由精進才能夠成就的 所以三十七道品裡邊 的四神足裡邊 就有一個勤神足 五根五力裡邊 就有一個精進的 進根和進的力量 七覺支裡邊 當然也是有談到一個勤 所以只要是修行的部分 一定要精進 社會上要達到成功達到成就 也是要靠這個精進 靠這個勤來努力 談到這個精進跟這個勤 我們有的時候 還會跟他加以區別的 就是說如果是講精進的話 他是一種止惡行善來說的 完全沒有 染污的這一種用心用功 但是你如果說是講勤的話 當然是正勤 還是跟精進是一樣的 但是勤是通於不善法 勤通於不善法 所以有的地方就不講勤了 用這個精進來解說 為什麼勤是通於不善法 最好的例子就是說 當小偷的他也是很勤 晚上不睡覺 專門來偷人家的東西 他有沒有很認真 有沒有很打拼 還是有 他還是晚上不睡覺的 像這個就通於這個惡法 甚至於要行做這個惡事的人 可以說 都是利用別人在休息的時間 在那邊蠢蠢欲動 他也是很認真 他也是很花時間 但是他是做這個不善法 他是去行惡的 所以這個勤有通於善與不善 但是如果講精進的話 是純善法 所以在於我們這個善心所裡邊 就是只有講精進 在這個雜阿含經裡邊有說 何等為精進根 什麼叫做精進根 已生惡不善法令斷 生欲方便攝心精進 未生惡不善法不起 生欲方便攝心精進 乃至於說 生欲方便攝心精進的話 是名精進根 談到的在雜阿含經裡邊 所談到的精進其實說起來 就是我們三十七道品裡邊 的四正勤 所謂的四正勤 一對是從善的來說 一對是從惡的來說 一個就是說明已生的惡 已經做過的這種惡法 你就要讓他斷除掉 要盡量的精進努力的 來斷除你的惡法 就是以前曾經做不對的 以前曾經有不好的習慣 現在就要一直的努力的 來把他給斷除掉 就是說不可以再有 第二種就是說 沒有生的惡 還沒有引生的惡 就是我們還沒有做的 還沒有做的惡 你要盡量讓他不要生起 就是說 明天下午 或者是什麼時間 會發生什麼事情 當然我們不知道 但是我們就是要提醒自己 不可以起惡念 不可以做惡事 這未生的惡要盡量的提醒自己 不要去造作 再來還沒有引生的善 我們盡量的能夠讓他生起 所以以後遇到什麼事情 我們盡量的 能夠來成就這個善法 或者即使是犧牲了自己 這個善法也要讓他引生出來 就是說即使吃虧也沒關係 一定要讓他人得到利益 再來已生的善 就是要讓他常住 讓他常住而且要讓他不要忘記 而且更要修習 更要讓他增廣 已經引生的善法 比如說每天固定要念佛 半個小時 這個已經以前做過的善 你這個善就保持住 甚至還要再精進一點怎樣 以前是只有半個小時 現在要四十分鐘 過一段時間要五十分鐘 再過一段時間要一個小時 像這樣子的話 就是慢慢的讓時間加長 或者慢慢的讓你的精神 能夠更集中等等的 利益他人的不管是修世間善法 不管是修出世間的善法 你都是要不要忘掉 甚至於要努力的來修 而且要讓他更增廣 時間更長範圍更廣 像這樣子 就是一種精進了 在於中阿含經裡邊 也還是有談到說云何正方便 什麼叫正方便 其實說起來就是正精進 謂聖弟子於中 若有精進方便 一向精勤求 有力趣向 專著不捨 亦不衰退 正伏其心 是名正方便 這個正方便的意思 也就是正精進了 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佛弟子 若有精進方便 你如果真的靠這個 精進的方法的話 你怎樣呢 要一向勤精求 一直以來你都要保持的 這一個努力的來精進 有力趣向 甚至於要保持那一股力量 來朝向這個方面 什麼方面 就是精進的方面 朝向精進的方面 為什麼要有力量 因為人總是會鬆懈的 人會懈怠的 會懈怠你現在就是 要很勇猛的那一種心力 本來想要休息了 不要休息 本來想要出門了 不要出門 有人要約你出去的時候 就說我在用功 我在做什麼事情 所以不能夠出去 像這一個 這個要靠你的勇猛心 才可以的 有時候累了酸了 感覺到無聊 你就想要休息了 這個就是被打敗了 所以一定要有勇猛的心 像在打敵人一樣 不能夠退縮不能夠鬆懈的 像這一個你就要專著不捨 一直的掌握住這個方向來努力 再來也不衰退 就是不要說可以打打折 或者就是鬆懈一下 這個都不可以的 甚至於要正伏其心 你的心要給他掌握住 因為人都是有鬆懈的這種心態 既然有鬆懈心態 不給他制伏住的話 不給他掌握住的話 一鬆懈了 三天不做的話 說不定就放棄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很努力的 勇猛心的 而且一向的 就是沒有第二種方式的 來努力才可以 在於雜阿含經的 第二十八卷裡邊 也有將這個精進分為 有漏的精進跟無漏的精進兩種 像這個欲精進方便 超出堅固建立堪忍造作精進 心法攝受常不休息 是名為正精進正方便 這個世俗有漏 就是有趣轉向善趣 像這個就是說明 是一個佛弟子的話 你一定要超出堅固了 你一定要好好的用心 而且你的心懷要攝受 而且要常不休息 在於我們的遺教經裡邊 就是有談到 當然白天是要精勤用心 你就是晚上初夜後夜 也都是要精進的 代表著是說 休息的時間是只有一點點而已 所以就是要常不休息 要二六時中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 都是要很精進用功才可以 這一個如果能夠如此的話 才能夠勝出世間無漏 你才有辦法超出世間 能夠證盡苦轉向苦邊 再來這邊有談到的 就是有關於南傳的一種說法 南傳的法集論註裡邊有說 精進以支持為特相 亦以策勵為特相 就是一定要支持 你有這麼一個目標 有這麼一個方向的話 你一定要把持住 再來一定要策勵 就是說自己想要鬆懈的時候 就要勉勵一下自己 自己想要休息的時候 就一定要勉勵一下自己 一定要策勵 所以我們中國在早期也是一樣 為了要精進努力 即使要打瞌睡的話 就要想盡辦法 看是來捏大腿 或者刺自己的大腿 或者頭髮綁在這個懸樑上面 這個都是一種方式 就是不可以讓自己鬆懈的方式 我們現在當然可以說 也盡量的提起精神來 雖然說一天睡眠時間有幾小時 但是根據遺教經 一天的睡眠是只有四個小時 是只有中夜 中夜還必須誦經以自消息 不是真正的睡到 什麼都不知道 太過於熟睡也不行 在睡覺的時候 還要懂得能夠誦經 所以就代表著 要隨時隨地都要有一種警覺性 不要太過於鬆懈了自己了 這一個就是我們所談到的精進 就是惡的一定要斷除 善的一定要來努力的 而且要常不休息的來努力 其實我們現在不管說 學生讀書也好 就是你的工作也好 如果要達到成功要達到成就 除了自己本身的努力之外 當然就是說 你的那種專業的精神 也是要提攜起來 除了工作邊的一些動作之外 知識常識也都是要盡量的擴充 領域越廣的話 觸角越廣 你的這種專業的知識 也就能夠越深 以後要遇到的事情 尤其是遇到困難的事情 你要排解的話 也更能夠掌握 像這一個也都是 不管說是出家修行的 修出世法需要精進 就是世間的事業 也都是相同的要精進要努力 在講記的一百七十二頁的 第三行這邊有談到說 真正修精進行者 真的來努力精進的人 不但於運作的三世 精進勇猛的去做 就是沉溺於生死泥 亦能策勵自己的內心 令其速疾出生死泥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當然我們一般的人 是要努力的來用功 一直的斷惡修善斷惡修善 能夠達到出世間的善法 就是說你已經是在 很痛苦的環境之中 很痛苦的人事之中的話 你也要精進 怎麼精進 當然也是要從善的方面來精進 希望我要快一點脫離 這一種痛苦的這一個環境之中 人事之中 像我們如果說生活很困苦的 也是一樣 自己要怎麼懂得說 要來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 或者人事的方面有所改善 也是要努力 也是要很用心才可以 有關於這個精進的部分 在於很多的論典當中 也都是有談到的 在這個經典裡邊 尤其是在解深密經的第四卷 甚至於說 成唯識論的第九卷裡面 他都有談到一個說 精進說有三種精進 把這個精進再分成三種 三種精進 第一個叫做披甲精進 披這個甲冑的那一種精進 那是什麼 因為古時候的戰爭 當然是要披甲冑 像我們現在雖然是不披甲冑 但是也是要穿防彈衣 就是說能夠刀槍不入 能夠不受到傷害了 所以穿甲冑的意思 就是說能夠勇往直前的意思 即使有刀子傷到了 有箭射到了 但是因為沒有傷害到 我們的重心點 你還是可以一直往前衝 所以像這一個 就是像與強敵做殊死戰一樣的 那一種勇猛精進 什麼意思 就是說我們自己本身 在努力用功的時候 雖然有外面的引誘 或者外面的傷害 不管是引誘也好 邀約我們出去玩 邀約我們出去做什麼事情 浪費我們的精進時間的話 這一種的你就要能夠懂得 去跟他斷除掉 甚至於外面有很多的一些毀謗 或者一些逆增上緣的話 你自己本身 也要懂得如何的保護自己 像這一個就稱之為披甲精進 所以如果廣修一切功德善事 沒有為自己的一念貪心 夾雜在裡面 專門為善事而行善的話 這一種的我們就稱之為 攝善精進 就是說你在做善事的時候 不為自己 唯是以他人的利益為主的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攝善精進 第三種叫做利樂精進 利樂精進主要的就是說 為了要宣揚如來的正法 沒有厭足心 為了要宣揚正法的時候 當然說起來教化眾生 利益眾生 本來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但是為了要讓佛法 能夠宣揚出去 為了要讓眾生也能夠來體會 佛理對我們的這個好處 能夠讓我們脫離生死流 能夠讓我們得到這種善的功德 像這一個我們不管再怎麼辛苦 也是要讓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 所以不達目的絕不終止的 像這樣子的一種 到處的講經說法也好 到處的為眾生來引導他們 來修學佛法也好 甚至於很多的災難的場合裡邊 有很多的佛弟子的 加入也好 像這一個都是為了讓眾生 能夠得到利益 尤其是佛理方面的 像這一個就是利樂精進 就利樂一切有情眾生 讓他得到真正的解脫樂的 那一種精進法 所以有披甲精進 有攝善精進 有利樂精進 三種 像這樣這種精進 我們就稱之為真精進 是真正的在精進了 在這個談到和心識的相應裡邊 南傳佛教只有說與第六識相應 但是這個小乘有部 跟大乘唯識學認為 第六識前五識都是相應的 善心所的第八個就是輕安 輕安就是舒暢安適的意思 就是讓我們的身心 都能夠得到一種堪能的作用 很輕安很舒適 像這一個 在於我們的阿含經裡邊 也都是有談到 像三十七道品的七覺支裡邊的 也有一個是叫做輕安覺支 就是身心能夠調適得很好 談到這個輕安 有身體的輕安 也有心理的輕安 叫做身輕安跟心輕安 像這一個可以說 在於我們的經典當中 尤其是雜阿含經第二十七卷 裡邊都有談到 但是要特別了解的說 這個輕安一定要透過 禪定的工夫才會有的 要得到這個心的輕安 就是身的輕安 都一定要經過禪定 就是一定要參禪打坐 從這個參禪打坐 來體悟佛理的當下 人的氣能夠調得很順 對於佛理你又能夠去了解 所以氣順了能夠達到身輕安 對於佛理的體悟了解 達到心輕安 所以要達到這種境界 一定要懂得打坐 一定要懂得禪定 才可以得到的 所以身輕安 主要的都是四大的調適 心輕安就是內心裡邊的輕快 那一種安樂的那一種程度境界 有達到輕安的話 這邊有談到說 一定就是說 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 無始生死以來 都是煩惱重重的 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等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煩惱多心的壓力就重 心的壓力重你的身體 當然身體也受到影響 也輕鬆不起來了 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邊的輪迴 原則上身心都是很粗重的 壓力都很大的 以致於你在修學禪定的時候 你就會怎樣 你就會昏沉了 一昏沉的話 就是無所堪能了 就是提不起精神來了 因為身體很粗重 心理也很粗重 所以就一直的想要打瞌睡 就會起昏沉的 這樣子的一種動作出來 所以不能夠很如法的 將這個禪定給他修學得很好 但是你如果說是一個 真正要來修學禪定 的一個行者的話 你如果能夠把這個 貪瞋癡的種種粗重煩惱 把它給調伏 把它給就是能夠讓它不起作用 甚至還把它給斷除掉的話 昏沉就不會來擾亂了 昏沉不會來擾亂的話就代表 你的精神很舒服 精神很舒暢 你的身體也感覺到 很輕快的那一種感覺 很輕鬆的那種感覺 所以修學禪定最大的障礙 就是貪瞋癡 有辦法把它給去除掉的話 你的身心就能夠調暢了 就能夠輕安就能夠舒適 所以輕安是由禪定來的 你不修禪定的話 你就沒有輕安的感覺 沒有輕安的感覺 當然說起來 你就是感覺到很吃力了 就是很粗重了 在這個輕安 雖然說是修禪定的時候會得到 但是還沒有修 不過這個也是一種定的前奏 修學禪定會有輕安 但是這一個你要得到這個禪定 這個是一種 我們所要得到的境界 而輕安就是禪定的前奏 並不是真正的得到定 像這一個說法 我們一般人都會感覺到說 你去修學打坐的時候 教導你的人 都會說要調氣 要數你的呼吸 或者要念佛 好好的讓心調氣調得很好 不管是數息觀也好 不管是念佛觀也好 其實說起來 這個都是一種 修學禪定的前方便 他不就是禪定 真正的禪定是要來觀想佛理的 修學禪定的用意何在 就是要來讓心能夠沉靜得下來 能夠不起種種的昏沉悼舉 心很安定的來觀想佛理 這個才是真正的禪定 所以在這個禪定之前 你要修學念佛觀 你要修學數息觀 這個是前方便 你這個前方便 如果修學成功的話 你的心就很沉靜 沉靜了才能夠入於禪觀之中 來觀想佛理 你在這個之前 接近於這個禪定之前 你會感覺到身體很輕安 身體很輕安 當然你在觀想佛理 就是不會有障礙了 所以有前面的這個數息觀 再來有這個輕安 入於禪定禪觀之中 在這個南傳佛教 當然也是一樣的 有身心的輕安的區別 在北傳的這個說一切有部 也是一樣的有身輕安跟心輕安 這樣子的一個區別 再來最主要的 我們修學這一個輕安 是身心能夠沒有散動的 那一種清涼的狀態 因為你有這樣子的狀態 你真正入於禪觀的時候 你才不會再起 其它的那種心態出來 像我們平常在看書 或者我們平常在做事的時候 有的時候都還會有種種的妄想 這個妄想就會 障礙了我們的修學禪觀了 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心 給沉靜下來 而且感覺到很舒暢 才可以的 再來看到這個第九個不放逸 不放逸就是勤勉的修諸善法 不放逸就是要很勤勉 當然也就是要很努力的 來對這個善法的修學 也就是不放肆 也就是不縱慾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佛在阿含經中裡邊 當然有談到這個不放逸 尤其是說在這個遺教經裡邊 佛陀的最後教誡裡邊 也是教我們不可以放逸 所以至今以後我諸弟子 輾轉行之 這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我們就是說一定要 好好的在這個對於佛理的 這種努力 對持戒的那種清淨 你有辦法把持住不放逸的話 我們佛的法身 也就是我們的正法 也才能夠在世間裡邊 一直的延續下來 就是要達到成佛的佛果位 也是由這個不放逸所達成的 所以在這個中阿含經 第三十四卷裡邊 有談到說 若有無量善法可得 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 就是說如果要得到一切的善法 善法從哪裡來的 就是要從不放逸為根本 在增一阿含經裡邊也有說 云何為無逸行 什麼是不放逸的 這種修行者 所謂護心也 就是要來維護你這個心 讓你的心維護住 朝向於善的 讓你不要給他放逸了 像這個保護的心 維護這個心 這一個就稱之為不放逸 無放逸 這一個很多的經論裡邊 當然都是一直的談到 這一個維護我們的這個心 就是要時時刻刻的 讓我們這個心不要讓它放逸了 不要讓它於懶散了 不要讓它於朝向於 不正當的方向去發展 免得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出來 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 都是跟煩惱相應的 要做這個壞事情比較簡單 要做這個善事 我們都說猶如逆水行舟了 所以要行善不容易的 現在我們既然要來行善的話 就是要時時刻刻的 來維護著我們這個心 不要讓他朝向於 不正當的這個方向去 所以說一切都要從這個 不放逸的力量 才能夠得到的 這個所行所為 也皆要合於道德律 一切善法功德自然都會成就 所以不放逸在這個德行的 或在這個修養的方面來說的話 是有它的特殊功能的 所以為了要維護我們 不管是世間的善法 尤其是出世間的善法來說的話 你一定要有這個 不放逸的這個善心所相應 在成唯識論的定義裡邊 他是這麼說 什麼是不放逸者 精進三根 於所斷修防修為性 對治放逸 成滿一切世出世間的善事為業 謂即四法於斷修事皆能防修 名不放逸 所謂的不放逸就是說 他是四法而成的 由四法而名之為不放逸 有四法成就 哪四法 就是要精進還要三根 哪三根 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 無貪無瞋無癡 必須要無貪無瞋無癡 再加上精進 四法而成為一個不放逸 所以這個不放逸跟精進 還是有他的相關係的 所以於所修的善法 能夠修令增長 於所斷的惡法 也能夠讓他防令不起 所以假定我們沒有這個 不放逸的話 時時刻刻防修的話 就會有很多的 精勤的就做不出來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的 在這個功德事上 在這個善事上面好好的來修 讓他行為合理化 讓我們的生活能夠規律化 像這一個一切的功德 努力向善 都是要靠這個不放逸的 第十就是行捨 行捨就是令心平等正直的意思 以這個無功用住為他的特性 讓我們的心達到平等 沒有善惡差別 沒有好壞差別 平等性 再來還要正直 不能夠偏於這個惡法的方面 所以讓這個心 正直還要平等 最重要的就要無功用住 什麼叫做無功用住 就是說你達到 這樣的程度的時候 很自然的 就是這麼的去做了 很自然的不必每一次 都要提醒自己 我要來用功 不要每一次來提醒自己 我要達到平等 我要達到正直 不用 很自然的他的一舉一動 都在規範之中 都在於道德之中 不用再特別的用心 就能夠達到這個標準了 這個行捨 在於阿含經中像四無量心裡邊 就是有這個捨無量心 慈悲喜捨 捨無量心 七覺支裡邊也有一個捨覺支 在這個地方就是要讓我們來 做一個區別的 行捨的捨跟我們所謂的 像我們在談到 這個受心所的時候 有苦樂捨 有苦受樂受捨受 甚至於還有苦樂憂喜捨 也是有一個更詳細的來說 還有一個捨受 所以不管從三受從五受來說 這個受心所的受 這一個我們就叫做捨受的受 從這個受心所裡邊來講的 但是這個地方是從行 從行蘊裡邊來講的捨 不是受心所裡邊來講的捨 像這一個 是他們兩個之間的一個差別 這個差別裡邊 如果還要更詳細的來說的話 像這個捨受的這個捨 原則上是從這個身裡邊 來了解的 也就是說離去了苦 或者離去了樂 相對待性的那一種捨受 但是我們現在的行蘊的這個捨 他是平等性的 他是正直性的 所以他是屬於內在的 寂靜的那一種心態裡邊來說的 所以一個是我們稱之為 捨受的捨 一個是行蘊的捨 我們這個地方的 善心所裡邊的捨 是屬於行蘊的捨 對於一切皆是平等 對於一切皆是正直 而且要無功用住 才可以 這一個的了解 在於我們的論典當中 當然也是談得很多 這個地方談到說 行捨是依精進根 還有依無貪無瞋無瞋的三善根 假名安立的 所以 這個行捨他就是屬於一種假法 並且依這個四者的力量 捨去內心中的昏沉悼舉 令心得到高度的調伏 獨得極度的平等安適 捨去內心的各種邪曲 使心能夠得到相當的正直 而無虛偽的那一種態度 捨去一切有功用行的 那一種行為 有功用行就代表著說 還要很勉強著自己去做 有功用 勉強自己我一定要用功 我一定要用心 我一定要努力 我一定要去惡向善 這個叫做有功用行 但是行捨是達到無功用行 很自然很自然的 就是朝向於善的 很自然是從善的方面來去做 去行使 所以成唯識論的 第六卷的定義裡邊就是說明 什麼是行捨 也就是說 精進三根令心達到平等 達到正直無功用住為他的特性 所以達到行捨的話 因為是無功用 不必再加功用行 很自然的就是行捨 很自然的 就是很平等正直的心態了 所以他就會離去這一個掉舉 他就能夠靜住為他的作用 心很安住的 在於這個境界之中 所以他是四法 的一種假法所成就的 這一個我們一定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對待一切善法也好 對待一切眾生也好 都是盡量的能夠以正直心態 來面對他們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裡邊 有一句話說直心是道場 真正的對待人 對待一切萬事萬物 都要以正直的心來對待他 你這樣沒有歪曲沒有虛假 你所做的才是 真正的一種修行法 所以直心是道場 什麼是道場 就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面對一切的 皆要無虛偽的要以正直的 那種心態來對待他們 這一個所談到的就是這一個 行捨了 最後一個就是不害 善心所的第十一個不害心所 不害就是於諸有情不為損惱 你對於一切眾生 一切有情生命體的 你都不會讓他受到傷害 受到苦惱 受到損害 代表什麼 你不會加害於他們 是以無瞋為他的自體 所以這個不害的體性 就是無瞋 不會生氣 不會打人 不會罵人 不會傷害對方 像這一個就是讓一切眾生 都不會受到損惱的 這個在於我們的這一個 成唯識論的定義裡邊說 云何不害 什麼叫做不害 於諸有情不為損惱 你不會損害他們 你也不會惱亂他們 無瞋為性對這個害 悲愍為業 他的功能作用就是悲愍 會讓眾生離去痛苦 悲是讓眾生離去痛苦的 拔除一切痛苦的 而且還要憐憫他 憐憫他的意思就是說 能夠跟他相同的心態 知道他的痛苦在哪裡 同情於他 然後包容於他 這樣的一種心態 叫做悲愍 所以所謂的無瞋 於有情無所損惱 所以假名不害 從這個無瞋裡邊來說的 但是無瞋跟不害 如果再詳細的來分的話 也有差別 什麼是無瞋 無瞋翻對斷物命瞋 也就是說無瞋就是轉過來說 也就是斷絕一切眾生的生命 這個叫做瞋 什麼是不害 也就是反過來講的話 正違損惱物害 就是說正式 要違反這個損惱眾生 一切萬事萬物的 一切的那一種惱害 所以說起來這兩句話的意思 就是說無瞋是對著瞋來說的 就是說 不會讓眾生的生命受到傷害 不害也是一樣 不會讓一切的萬事萬物 受到損害 這樣的更詳細的來說 無瞋就是給眾生快樂 不害就是讓眾生沒有痛苦 所以如果把這兩句話 分開來說的話 無瞋其實就是慈 慈悲的慈 不害就是悲 所以兩個合起來其實就是 慈悲對待一切眾生的意思 所以就是他們兩個的 差別來說的話 無瞋就是慈 不害就是悲 就是慈悲的意思 這一個在於我們的 一切論典當中 當然也都是有他的一種解說 最主要的這個不害是很重要 尤其是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這個環境當中是非常的重要 因為具有精神活動的 一切有生命的 尤其是我們人類 就是一般動物也一樣 每一個都是愛護自己的生命 都很怕受到傷害 既然我們每一個人 都怕受到傷害 自己是如此 他人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一定要易位的 換一個位置 換一個方位來想一想 我怕受到傷害 別人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盡量的 不要傷害到對方 不要讓對方受到這個 無謂的這種損害 罵是如此 打是如此 就是傷害到生命更是如此 也有這個原因 當然如果再引生出來的話 就是說我們佛教為什麼 不吃動物的肉 為什麼一定要素食 這個都是有關係的 阿彌陀佛 這節課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