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 13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十三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前五識所相應的心所法 第一大類就是五遍行 遍行心所有五個 就是作意觸受想思 有五個 第二大類就是別境心所 別境心所也是五個 稱之為五別境 就是欲勝解念定慧五個 欲心所就是希望 人一定要有希望 一定要有目標 你才會努力的精進不懈的 去為達到目標而精勤 所以欲就是勤依 就是謂努力精勤不懈之所依的 第二個就是 別境心所的第二就是勝解 勝解 定義的解說 就叫做於境印可 對於境界 你印可 印可的意思就是認可 或者確認 就像我們 尤其我們在作一些交易的時候 或者有一些文件 一定要打印章 印章一打下去 那個就是確定的 不容更改的 像這個的印可的意思 也代表正確的認可 所以我們對於境界 你確確實實 就是這樣子的一種認識 這個就是我們所有的 一種特殊的作用 代表著對於境界 有一種特意的特定的特殊的 那樣子的一個認識 勝解的勝 第一個勝就是殊勝 解就是理解 也就是說 對於你所認識的這一個境界 你要去瞭解這個對象 你是堅固不拔的 那一種理解性 堅固不拔 什麼人怎麼跟你講 你就是不容更改 像這一個就稱之為勝解 也就是說 對於某一個理論 或者對某一個對象 假定說你是猶豫不決的話 當然你就對它 不會有決定性的意解 因為可能這個也可能那個 是很容易為我人所轉動 也會為別人所惑亂的 你如果沒有決定性的話 別人一講 你就可能跟著別人走了 被人拉著鼻子走 所以人云亦云 就跟著人家這麼講 因為你自己沒有確切的 去瞭解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因為受了 這一個特殊的理解之後 你有對這個境界 它是什麼 你就確認它是什麼 別人怎麼講 你就是有充分的 充足的理由 充足的這個根據 我所認識的就是正確的 從這一點裡邊來說 我們不管是讀書也好 是做事情也好 你就你現在的這一份工作 你就必需要很清楚明白的 來瞭解它的運作過程 當學生的 還在讀書的 當然就是說 你課文裡邊的內容 要把它瞭解得很清楚 前後連貫性 要把它給清楚瞭解 在工作上 你有這一份工作 這一份工作 有的當然是很簡單 但是有的是比較複雜的 比較複雜的這個工作 你要懂得它的來龍去脈 這個中間是怎麼發生的 像這樣子 中間有一個問題 你馬上就能夠知道 問題就出在哪裡 這個代表著 就是有專業的知識 我們每一個人 如果專業知識 能夠很正確很有把握的話 什麼事情都難不倒你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不管是在學識的方面 不管是在工作的上面 也是如此 佛理的部分 尤其是這種哲理的部分 也是相同 也是需要前後融會貫通 你才能夠達到這個勝解 要達到融會貫通 就是一定要靠著 這個勝解心所法 它引發它的功能作用 也表示說 你在讀書的時候 在作事的時候 就是要很專心 要把整個精神來投入進去 你才能夠真正的 去理解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地方就談到說 假定你對某一個論題 不論是錯誤的邪說 或者是由於推理所得 但是因為你是依著禪定 或者是依著你經過 自己有所體悟體證 修證的實際體驗得來的 對它已經作過審判印持 決定的話 認為確實就是這樣的 沒有絲毫的疑惑疑慮 這麼一來的話 以後不論你接觸到 任何高超的理論 或者是其他的精神思想的話 你都有把握站穩自己的立場 因為透過自己本身 尤其是這個佛理的部分 來講的話 你一定要經過禪定 經過自己本身的 親自的有所契證 再來引發的那種智慧出來 對這個道理是真的有這個能力 來理解它 這個時候不管別人怎麼講 我就是能夠固定 穩定我自己的立場 就不會動搖自己原有的理解了 隨著別人的腳根就轉來轉去 所以什麼事情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就是一定要用心 有用心的話 你的勝解心所 有真正的投入在於 我們的運作方面 造作的這種工作方面的話 你得出來的成果 必然就是穩定性的 很有把握的 不會人云亦云的 跟著人家亂轉 這不對的 在成唯識論第五卷裡面 它所談到的定義就是說 云何勝解 什麼叫做勝解 於決定境 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對於那個決定境 決定境就是說你已經 確認它是正確的 是不正確的 是對的 是不對的 或者這個道理 它是怎麼樣子的一種內容 它的義理所談到的是什麼 你都有辦法掌握住的 這個叫做決定境 你能夠印持為性 印持就是印可而且任持住 不會受到擺動 所以它的特性是如此 它的作用不可引轉為業 不會受到別人的牽引 自己就有所轉動了 自己就失去自己的立場了 就不會了 像這樣子的一種內容 定義當中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或者是就是南傳的 清淨道論裡面 當然都有它的一種解說 就是小乘的順正理論 也是有舉述出來 尤其是部派佛教裡邊的 經部師的說法 或者是說順正理論的一種說法 都有他們一種解釋 主要的用意 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勝解 就是說對於這個決定境 你不會受到動搖的 在什麼樣子的道理裡邊 都是如此 像我們有很多的道理 經過物理化學已經實驗過的 我們都是能夠很正確的 來理解它 它是怎麼樣一個變化的狀態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是經部師 在說一切有部 他就認為說勝解跟智慧的形相 雖然有點相似 但是勝解跟智慧的差別這邊講 它說勝解 是由這個慧的揀擇而來 什麼叫做揀擇 就是經過抉擇 經過抉擇 我們就稱之為揀擇 所以這個抉擇的本身 其實就是智慧的分辨 智慧的分判 勝解就是由這個智慧 經過分析 經過分辨之後 由慧的揀擇隨生印可 智慧揀擇之後 還要再加上一層的印可確認 經過確認 復由印可隨生決定 確認了之後 再來下一個剎那時間裡邊 就是決定 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經過分辨 智慧的揀擇之後 你有了決定 就是有了這個印可了 印可了之後 接著就是決定性 像這個雖然說 因為具有印可決定的作用 所以與慧就有著明顯的區別 這個勝解跟智慧的差別在哪裡 智慧就是揀擇性 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揀擇就是分辨 就是智慧的意思 所以在以後的論典當中 如果有看到揀擇這兩個字 就是代表智慧的意思 他能夠去了解能夠去分辨 分辨之後 接下來 也就是說智慧再進一層的 你起了印可了 確確實實就是這樣子 是正確的就是正確 是不正確的就是不正確 他的道理是正確的理論 就是正確的 是不正確的 就是邪知邪見的 你也有辦法決定 它就是不正確的 像這樣子假如作了印可之後 下一個步驟就是決定 所以勝解和智慧的差別 就多了一個 就是印可跟決定這兩個 體性在裡邊 經部學者他是認為說 勝解對於所緣境是能夠印可 但這個是屬於信與欲的作用 認為為什麼能夠勝解 第一個要有信心 第二個就是希望要去理解 你如果沒有信心 你不會去理解它的 我們對這個事情 對這個問題 對這個行為動作 你認為我不相信 你講的話我不相信的話 我連聽都不要聽 這件事情如果我不相信的話 我連作都不想作 連看都不想看 你當然你不會去勝解 不會去理解它 除了你相信它 相信它之後 你還可以進一步的 我有這個希望 有這個欲望 我要來了解 我再更進一步的來理解它 為什麼是這樣 想信仰三寶 對於三寶 對於佛教的義理 我們有了信心 佛法住世能夠不只是勸人為善 而且能夠讓我們 得到很多很多世間的真理 像這一個 為什麼佛法住世 能夠讓人家得到內心的依止 能夠得到智慧的引生 你就去想了解 為什麼 佛理在講什麼 能夠讓我們大家 能夠引生智慧 等於一個佛法的 佛法僧三寶當中 為什麼能讓人家的內心裡邊 得到安定安寧 去了解 你有這個信心 你就會有希望 有希望 你就會進一步的 想要去了解它 所以這個了解 這個勝解 從哪裡來的 從你的信心跟欲心所來的 跟你的希望來的 這個是經部師的說法 所以認為說 沒有別立勝解的必要 代表的是說 勝解它沒有另外獨立的體性 它是信心跟欲結合而成的 但是有部師他是認為說 這個勝解還是有它的體性的 所以我們剛才在成唯識論裡邊 所看到的 它有它的體性存在 有它的作用存在 我們再看這個 就是八個心識當中 哪一個心識有勝解心所 我們這個地方所看到的 就是前五識跟第六識 會與這個勝解心所相應 也就是說前五識跟第六識 才有這個勝解的心所法 第七識跟第八識就沒有了 所以這個我們有這樣子的 一個了解 像在成唯識論的第四卷裡邊 它也有這麼說 猶豫境 勝解全無 你如果是一種懷疑心 一種猶豫不定的話 你沒有勝解的 沒有勝解就是說 你不會決定說我要怎麼樣子 像這邊有兩條路 我要到底要往東邊走 還是往西邊走 認識路的人就說 一定要往東邊走 你才能夠達到你要去的目標 西邊是另外一條路 但是我們不懂得的人 我們會沒有辦法作決定 到底這邊才對 還是這邊才對 就在那邊模稜 在那邊取決不定 但是你如果說懂得的 你有勝解能力的 以前已經有了解過的 必然的 你就會朝向 你正確的目標來前進 同樣的道理 這一件事情作出來 到底是善還是惡 有的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善的 其實他是另有目的另有目標 像這樣子來看的話 到底這件事情 對我們往後是好還是不好 我們只有看表面的話 當然認為這個是好的 但是你如果說 有深入去理解的話 就知道這個只是一個外表而已 其實他的內在是另有用心的 這樣子好不好 當然說起來還是不好 我們以後不可以學 這樣子的方式 這個就是蒙蔽他人的 一種不正確的手段也不好 像這樣子來講 你要懂得為什麼是這樣子 從這樣子的狀態裡邊來說 能夠分出它的是非善惡出來 道理也是如此 所以這邊所談到的就是 這個有猶豫的話 就沒有勝解了 再來非審決心亦無勝解 你如果沒有這個決心的話 沒有決定性的話 當然也沒有勝解 由斯勝解非遍行攝 所以這個勝解 它不是五遍行裡邊的心所法 它是屬於別境的心所 第三個就是念心所 念 念在它的定義裡邊 就是明記不忘 念就是明記不忘 也就是憶念的意思 就是記得了 永遠不會忘記 我們中國可以說 在以前早期都有人 都是過目不忘的 這麼樣子的一個天才 這樣子的一種智慧能力 是與生俱來 能夠過目不忘 甚至於能夠一目十行 這個一目十行來說的話 像我們現在 都有一種速讀機 利用速讀機的話也可以 看書也是可以很快 去找出你要 想要找的重點出來的話 也是能夠讀得很快 但是有沒有辦法記得 不一定的 所以有這個念心所相應的話 你才會明記不忘 才不會忘掉 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記憶作用 我們的心識活動 常常都是念念生滅的 前五識是念念生滅 就是第六識也是念念生滅 第七第八識都一樣 就是前一念生就滅了 後一念又再生再滅了 後一念又再生又再滅 所以絕不執於同一個狀態 所以前滅後生前滅後生的時候 後面的就不一定是前面的 甚至於也不一定是同樣的一個 一個心識一個心態 這樣子來呈現 尤其我們有時候會說 前一念是善念 後一念就是惡念了 或者前一念是惡念 後一念就是善念了 它這是會變化的 會動的 所以前念的心滅 後念的心起 這個叫做念念相續 我們的每一個人的念頭念頭 都是相續不間斷的 這個就是一種心理作用 這種心理相續 也不只是念念相續而已 甚至於還會累積過去的經驗 一起跟著我們在往前進 所以我們小的時候讀的書 我們以前曾經經歷過的事情 你都可以留下來這個記憶 記憶當然就是回憶以前的經驗 所以凡是過去所曾經 經驗過的境界 時時刻刻都有一種清楚的印象 不會模糊 不會模稜 不會猶豫 就會盤旋在自己的腦海中 就不忘不失 這個就稱之為念 所以說只要你以前曾經有 有遇到過 讀過看過作過的 聽過的 哪一種 只要有過這種過去的經驗 你有這個念心所的話 你就必然的 會一直的記著 在這個阿含經裡邊說 這個念就是憶念不忘的意思 所以在阿含經裡邊 什麼叫做念 就是憶念不忘 就是一直的記得 不會把它忘掉 在其他的經論裡邊 像南傳的 叫做南方的清淨道論也好 什麼是念 就是憶念為它的特相 不忘失為它的作用 能夠守護為現狀 雖然是過去的 但是你好像感覺說 它好像就在眼前 好像就是現在 昨天剛剛才發生過的事情一樣 有的人因為發生了很大的變動 是高興的 譬如說他得到第一名 上台領獎狀的那種高興歡喜 那種興奮 可以說一直到老的時候 說不定永遠都記得 有的是不如意的 傷心悲動的 遇到大災難的 這個在當下 你也是永遠不會忘記 像這一個你就是過去的事情 卻能夠永遠 好像保持現狀一樣的 讓你去了解去回憶 在其他的像順正理論 也是有這麼說 甚至於界身足論 其他的論典也都有談到 現在看成唯識論怎麼樣 成唯識論第五卷就說 云何為念 於曾習境 曾習境就是以前曾經 習就是習作 就是曾經作過的 以前曾經作過的那種境界 以前曾經作過 身業來講就是作過了 語業的來講就是講過聽過了 或者就是說 以從我們的前五識來說的話 是你看過 是你聽過 是你聞過 是吃過或觸摸過的 都是叫做曾習境 在這個曾習境 令心明記不忘 為它的體性 永遠記得 不會忘記的 定依為業 你因為是明記不忘 你現在去聽了道理 聽了佛理 聽了譬如說四念處 或者聽了七覺支 或者聽了八正道的道理 或者我們一般所談了解的 像四聖的道理 四聖諦 或者像這個十二緣起的道理 你聽過之後 也是明記不忘 我的耳識聽過了 或者我的眼識曾經看過 這些佛書的道理 你怎樣 對這個道理 你慢慢的因為明記不忘 離開了書本之後 離開了經典之後 你禪定打坐 禪定打坐最重要的 就是要觀 所以禪定主要的目的 是要禪觀 就是一定要去思考道理的 雖然說現在很多人都說 打坐作什麼 打坐是念佛 或者打坐作什麼 打坐就是數息 就是算我們的呼吸 所以要打坐之前 那個腿才剛剛 才盤起來的時候 因為剛才還有在活動 心裡邊還是很煩燥 這個時候 你腿盤起來之後 你就是要數息 算自己的呼吸 一進一出 一進一出的 來算那個數目字 作用何在 讓你的心能夠慢慢的沉澱下來 慢慢的靜下來 或者是說一般的人 就是喜歡念佛 比較認為念佛能夠讓自己的心 能夠靜得下來 可以啊 只要我要去禪觀之前 把腿盤起來之後 你就是要念佛 看是要念個幾句 或念個一兩分鐘 或者三五分鐘都可以 心就慢慢的沉靜下來 慢慢的沉靜下來 所以念佛觀也好 數息觀也好 這個是作什麼用的 這個就是入於禪觀的前方便 前面的一段方便法門 一種方法 什麼方法 讓你的心剛才在很動亂的之後 現在要讓它靜下來 來觀想佛理 當然要有一個中間的過程 這個中間的過程 就是要有什麼方法出來 一個就是數息觀 佛陀在世的時候 除了數息觀之外 還有一個就是不淨觀 就是觀人死之後 到變成白骨之間的那個過程 讓你的心不會起執著 不會起貪念 要離棄世間的一切的那種貪愛 你的心就會沉靜下來 所以不淨觀數息觀 就稱之為二甘露法門 什麼是甘露 甘露是清涼 甘露是解脫 甘露是不死 那是什麼 就是涅槃的境界 所以要得到涅槃 要得到解脫 你一定要懂得不淨觀 要懂得數息觀 你有了這個前方便之後 你的心一靜下來 你就可以好好的來觀想佛理 能夠禪定當中觀 而由定入於智慧 現在這個時代要不淨觀 也不容易了 因為我們現在也不容易看到 那一種天葬鳥葬的那種場所 除非說你去殯遺館裡邊當義工 去作服務人員 幫死人洗澡換衣服 那也只是看到 身體僵硬的那一段而已 如何腐爛 如何生蟲 如何的 到變成白骨的那個過程 還是看不到的 所以目前的環境裡邊 不淨觀是不容易修 只能夠從圖片裡面來看 除了數息觀之外 就是念佛觀 所以我們一般的人 比較習慣性的 這個念佛觀 你說念佛 持咒可以嗎 當然也可以 你持咒也是讓你心能靜下來 念佛念菩薩聖號 都是讓你心能夠靜得下來的 這個都叫做前方便 等到你的心已經澄淨了 能夠不再打妄想 不再散亂的話 我已經有辦法把握 掌握我的心思的話 你就可以進入 你所要觀想的佛理 是要觀想四念處 是要觀想世間的無常 什麼是無常相 或者要觀想什麼是我執 或者觀想十二緣起六度都可以 四聖諦法門 苦集滅道 你都可以觀想 像這一個就是說 你能夠對前面的這個道理 你讀過之後 聽過之後 或者我從經書裡邊 我自己看過之後 你沒有忘記 接下來一打坐 就可以來觀想那些佛理了 如果是這樣子說的話 就是我們一般的觀念裡面 讀書就是要背書 你只要看過的 就要把它給記起來 讀過的 就要把它給記起來 聽過的 就要把它給記起來 有的當然是比較長篇的 聽過一遍兩遍 也不一定能夠完全記住 就是要多唸 唸個十遍 唸個二十遍 唸個五十遍 唸個一百遍 一定到這個舌頭 它的適應那個動作詞句 你自然而然 你就可以把它給記到 我們的意識裡邊來了 所以這個念心所 對於以前所讀 對以前所經驗過的 你不要忘掉的時候 你在打坐參禪 你才有辦法拿出來觀想 所以定依為業 為定之所依是它的作用 所以要入禪觀當中 你一定要看一點佛書 雖然有的人說 禪宗是不立文字是教外別傳 不用看書 這個不對的 雖然說境界 是真正的禪宗的境界 禪理的徹悟 是已經超越在於我們世間 一般的經驗之上了 所以到了那個境界裡邊 是真的文字都是屬於假法 這個都是已經是屬於落於世間 那個是真正內心體證的境界 但是現在 我們還沒有到那個程度 我們還只是慢慢的在學習當中 所以我們的佛書 一定要看得多 甚至於要記得多 看過之後 把它給記起來 把它給背起來之後 你沒有書本在那邊打坐的時候 你才有辦法去了解那個道理 你如果沒有記起來 你在坐那邊作什麼 只是念佛嗎 這個都是屬於前方便而已 不是真正的定的內容 定的內容是一定要 觀想義理的 觀想道理的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 能引定故 也就是說 叫數 數的意思就是一直的 不間斷 一而再 再而三的 不間斷的來憶持來記得 記得曾所受境 你以前曾經接受過的 那一種境界 就是以前經歷過的 所以對於以前經歷過的境界 你要一直的去反想 一直的去反思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當然都是佛理的部分 對於你聽過的佛理 對於你所要了解的佛理 對於你所要去觀想的這個佛理 你以前曾經讀過 曾經聽過 曾經已經了解過的 不要給它忘掉 要數憶持 就是一而再 再而三的 把它給記得 對於這個境界記得 令不忘失 不要把它給忘記了 一定要把它 永遠的存在內心當中 非常的清楚明了 你有這樣子的記憶 對於這個道理在講什麼 你都記得 你都了解 譬如說我們一般都講 就是觀四聖諦 就是有一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像這個四個名詞先記得 再來 因 說苦諦跟集諦 苦諦是果 集諦是因 這個叫做世間因果 有世間的這個果 是我們感受得到的 因為感受得到 你會去推其因從哪裡來 因就是集 就是什麼 就是煩惱 很多很多無始生死以來的煩惱 有它的因果相 再來滅諦跟道諦 滅就是涅槃的境界 就是寂滅的境界 這個也是一種果 出世間果 我要離苦得樂 我要就是超凡入聖 所以世間的因果 我要給它去除掉斷除掉 達到聖人的境界 聖人的境界是涅槃 就是解脫了 就是永遠的快樂 因為沒有再無常 沒有再煩惱了 就是我想要追求的目標 目標就是涅槃 就是滅諦的境界 你要怎麼達到那個境界 要怎麼去到那個地方 要有這樣的境界的呈現 要有什麼過程 就是道諦了 一定要修行 再來 苦諦是什麼 有三苦 有四苦 有八苦 你要了解 什麼集諦 煩惱 煩惱有根本煩惱 有隨煩惱 也要去了解 滅諦 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怎麼的殊勝 是怎麼樣子的身心的自在 你也要稍微了解 佛陀也是有 雖然這個境界 是離開世間的 這個思考思惟之上 我們稱之為形而上的 那一種狀態 只要是我們世間想得到 講得到 作得到的 都是沒有辦法達到那個境界的 這個叫做不可思議的境界 不是你想得到的 也不是你用嘴巴講 可以去談論談論得出來的 代表什麼 是超越的 超越的 本來就是不可以解說 也沒有辦法解說 但是佛陀也是很慈悲 也是就我們世間裡邊 最殊勝的那些字 也把它作一點解釋 什麼是涅槃 什麼是寂滅 再來要怎麼修 三十七道品 六度萬行 這些法門你就是要一直 每一個都要稍微了解一下 適合自己的 找一個方式來修 一定有辦法達到那個境界的 像這個四聖諦的這些內容 簡單的先了解了 你在打坐的時候 在思惟思考的時候 在入於禪觀的時候 你就要去想 這些法門是什麼 世間因果 出世間因果 它的境界 它的方法 都了解 我要怎麼來作 我要從哪一個方向來努力 你就會一直的 能夠證悟到佛陀所說的真理 所以像這個就是說 一定要對於以前所聽過所看過 所了解過的境界 你也不要忘記掉了 這樣子的話 才能夠真正的住於禪觀之中 入於禪定之中 因為由這個念的 念茲在茲的專念一件正事 或者是正理 絕不死心 就是旁悟到其他的事理上面去 久而久之 你這個練得純熟自然 很自然的就能夠引生定 所以定是怎麼樣 對於一個境界 所以我們下面會講到的定 定的定義是什麼 定就是說 能夠心在一個境界上面去思考 你對這個問題 就是一心去思考這個問題 這個就稱之為心一境性 也就是念茲在茲的 一直的就是思考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在這個修學禪定禪觀 念佛的境界之下 我們都說 心不要散亂 心如果一散亂就代表說 你眼睛雖然在看著這個文字 腦筋在想別的事情 這個叫做一心二用 就叫做散亂心 不專 所以正在讀書 正在寫字的時候 儘量的就是不要一心二用 也就是說 儘量的不要心給散亂掉了 這個就會學不好 所以就是我們一般的 教育方式裡邊也是 在家裡面 如果家裡面有孩子在讀書 在寫作業的話 家長就是儘量的 講話不要太大聲 看電視也不要太大聲 妨礙到家裡面的孩子 讀書的那一種心力 從小他沒有辦法專心 以後長大了作什麼事情 就是不會專心 一定在作這件事情 耳朵又要聽別的 在作這件事情 眼睛又要看別的 這件事情本身作不好 其他的兩件事情 不是他的事 他也變成要參與一腳 這樣子又變成了 事情越來越亂 所以在家裡面的 家庭狀況是如此 我們現在在講到這個禪定 也是一樣的 這是要在很安靜的 這個環境裡面 在打坐參禪的時候 需要很專 你就是說 我的環境沒有這麼靜怎麼辦 當然 就要慢慢的學 學到外面再怎麼吵 你都能夠把心專在一境上面 這個叫什麼 這個叫做十字路口好參禪 十字路口好修行 這什麼意思 就是說十字路口 是最熱鬧的地方 十字路口是最吵雜的地方 但是你因為有修學禪定 有這樣子的練習 或者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 外面再怎麼吵雜 不會受到妨礙 心不隨境轉 這個也是禪定的工夫 所以我現在在用功的時候 旁邊什麼人在講話 不關我的事 我就是專心在這個地方 我在作什麼事情 這個和我沒有關係的 我一樣的 我就專心在於我的工作上 所以不管說 我們的環境是怎麼樣子的吵雜 只要你有修學 這個禪定工夫的話 其實說起來都是不怕 你都還是可以一心一意的 在你的工作崗位上面去努力的 再來就是說 因為唯識學上 不承認念常與一切心相應 我們這個念心所 它是不會跟所有的心識 都相應的 最大的理由就是說 對於那個沒有經驗的事 不會生起念的 或者是說 經驗過的 但是他沒有辦法記憶 就把它給忘掉了 這個時候 你叫他說 你再想一想 再怎麼想就是想不起來 這個就沒有念心所了 所以說 沒有經驗過的事情 當然我們不會去想 再來就是說 你雖然有經驗過 但是卻忘掉了 忘得清清楚楚 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這個時候你的念心所 就不會起作用 所以像這種情形 就是說 我們的這個念心所 不是一切的心識 都是可以相應的 所以成唯識論的第五卷裡面 就有說了 於曾未受體類境中 全不起念 沒有曾 從來沒有碰過的事情 你的內心裡邊 根本就沒有這個印象 沒有這個印象 沒有這個經驗 你當然不會起這一方面的 這個念頭出來 就是說曾所受 你以前曾經作過的 經驗過的 但是不能明記 沒有把它給記下來 你這個念 同樣的不會起作用 所以它就不是?行心所 它不是遍於一切識的 念心所它跟第六識相應 它並不與第八識相應 因為第八識它只是前念 後念跟前念的一種相應而已 就是前念引生後念的 所以它不會 跟外面的經驗起作用 定 五別境的第四個 叫做定心所 定心所它的定義就是名 就是心一境性 你的心 只有在一個境界上面而已 就是很專一的 你現在正在思惟思考 或者正在處理的 正在作的這一方面 這個叫做有特別高度 精神集中統一狀態 禪定的定 這樣子的一種定心所 跟我們禪定的那個定是一樣的 就是相等的 以及一切心相應的心所法 之一般的定 這有兩種 所以這個定 一個就是定心所的定 一個就是禪定的定 這兩種定 當然 特別的專一就是禪定 定心所是我們 正在處理事情的時候 能夠讓我們專一 當然說起來 這個定最主要的 就是在於 尤其在這個道理方面的 專業方面的 你更需要專心 有的時候 我們還可以叫做一心好幾用 什麼意思 譬如說現在在讀書的時候 要手到 要眼到 要心到 這什麼意思 我現在正在讀書 我一方面耳朵要聽老師講 就是耳識要到 我一方面還要作筆記 就是手也要到 這個就是身識的 再來你的心也要到 為什麼 老師在講的時候 你還要趕快記起來 所以眼睛要看 耳朵要聽 再來你的手要寫 甚至你的心還要把它給記得 五識當中 我們真的在用功 讀書的時候 你看四個心識都要同時起作用 這個說起來 說一心不要二用 這個是這要怎麼解釋 這個其實說起來 還是專心的意思 所以這個專心裡邊 從我們時間的一剎那 一剎那來講的話 其實你能夠在注意聽的話 寫也寫不下去 你真的專心在寫的時候 其實老師在講什麼 有的地方還會漏掉的 因為會有一剎那一剎那之間的 間斷性 沒有那麼嚴密的 說四個心識同時都不間斷的 在那個地方起作用 不可能 注意聽的時候就寫不下去了 在寫的時候就聽不懂了 這個有它的前後時間的差異 怎麼說的話 問題就是在於 就是說心一定要專 作事情也好 聽講話也好 聽指揮也好 什麼都是要專心的 精神高度統一 是一般的名稱 所以在阿含經所說的定 雖然也是指禪定 高度的精神統一 但是在部派的阿毘達磨 就變成 單是心的靜止專一叫做定 並且以此為心所 說一切心有定心所 與之相應俱起 說起來的話 就是說把這個定是 它是屬於高度的 那種精神的集中 這種精神的集中 在部派佛教的時候 就把它列為心所法之一 其實我們在修學禪定的時候 也是如此的 但是它卻是比較靜態的 所以 這個定心所 它是專一於一個境界上 在於南傳佛教也好 都是有所解說 尤其談到說 這個定雖然是心的專住 但是並不是一切心都夠能專住 所謂放散心也是常常有的 所以定不可能與一切心相應 因為我們的心還有散漫心 還有散漫心 叫大隨煩惱裡邊也有懈怠 也有放逸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散漫心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定心所是不會跟它相應的 但是我們說一切有部 卻認為說 定是和合心心所趨於一境的 這個定心所的用意在哪裡 讓我們的心王 讓我們的其他的心所 都能夠趨於一個境界上面 要是以這個心心所而取所緣 心王也好 心所也好 它主要的就是要緣取這個境界 所以能夠讓它朝向於這個境界 又能夠來認識這個境界 所以說定是遍一切心 這個是說一切有部的說法 但是唯識學上也認為說 和合心心所法趨於一境 這個是到觸的 觸心所的功能作用 所以這個是部派佛教 各派各派都有他們各自的解說 最重要的是讓我們來了解 面對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專心 順正理論也好 都有它的說法 成唯識論怎麼說 在成唯識論的第五卷裡邊 它也是有說到 它說云何為定 什麼叫做定 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謂觀德失俱非境中 由定令心專注不散 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像這個內容就告訴我們說 它的體性就是專注不散 它的作用就是能夠引發智慧 對於觀有道德的善的 觀有過失的惡的 或者觀這個俱非境 非善非惡的 你都能夠讓這個心專注不散 這是它的功能作用 其他的內容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的時候 再來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