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12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十二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了解前五識它所相應的心所法 也就是說明 我們的心識 要來認識境界的時候 不是單獨的 一定有它的心所法 配合著起認識作用 心所法有多少個 總共有五十一個 但是以前五識相應的 是只有三十四個 三十四個我們講第一大類 就是五?行心所 作意觸受想思 作意就是注意 面對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注意 你才會正確 你才不會錯誤 注意了 由種子位而起現行位 就是要來觸對境界 就是說明 由根對境而引生識的時候 就會觸對到境界了 觸對到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觸了 也就是內心裡邊起的感覺作用 觸對了境界之後 如果是跟自己是相應的相順的 或者是違逆的 或者是非順非逆 就是我們所謂的沒有感覺的 就變成有樂受有苦受有捨受 再詳細的來說 還有憂受還有樂受 就是喜 有樂受 這個是屬於身的 還有一個喜受 就是我們的內心裡面的 受 接觸了境界 有這種感受之後 接下來的?行心所第四個 就是想 想在講記裡邊 它是第一百四十一頁 這個想心所它是取相的意思 你要想 就是會去緣取外面的境界相 也叫做認識作用了 就是我們去認識 客觀境界的時候 我們的想法叫做主觀 面對著境界我們就叫做客觀 所以我們的心識 要去認識外面的境界 就是主觀來緣取客觀的事相 這個客觀的境界 就是外面的境界 是影像也好是聲音也好 他就會通過我們的根門 就是說就會經過根的緣取 來刺激我人的內心 你就會起內心的分別 達於所謂知覺中樞的時候 就會浮起對象的形態 這個就名之為想 也就是說我要看到境界的時候 這個境界的影像 他就會在我們內心裡邊浮出來 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 你就會 在我們內心裡邊 就會浮出影像 這個聲音的大小好聽不好聽 是非常暴戾的 還是很柔軟的 你就有這個影像就會顯現出來 這樣子的說法 我們在一般的心理學裡邊 就叫做知覺 或者是表象的心理 佛陀在阿含經裡邊也是有講到 甚至於說 在一切的大小經論裡邊 多多少少都還是會談到的 像雜阿含經的第二卷 裡邊就有說了 觸因觸緣生受想行 有這個觸的因 再來有這個觸的助緣之後 你就會引生受跟想的 行為動作出來 這個行就代表你的活動狀態 或認識功能 在雜阿含經的第十一卷 裡邊也有說 眼眼色生眼識 三事和合觸 觸緣想 也就是說 因為有這一個眼根 因為有這個色塵 你就會引生眼識 根跟塵跟這個識 三事和合就引生這個觸 有觸之後你就會去想 像這一個都是佛陀在世的時候 所談到的它的次序它的過程 所以不只是說想是從觸生的 受也是從觸生 就是後來的思心所 它也是一樣的從觸而生了 所以三事和合觸 觸俱生受想思 所以在十一卷裡邊接著就說 一定要三事和合觸 有根境識三和合 引生觸心所之後 它自然而然就會引生感受出來 你就會緣取這個境相 就是取境來緣取 再來就會有後面的思心所了 這一個在就是阿毘達磨時代 也是論典當中 當然也是有所說明 像這個順正理論也有說 甚至於成實論裡邊也有說 我們來看一下 成唯識論第三卷裡邊 它所談到的體性跟作用 這邊說想謂於境取相為性 我們這個想心所 它就是要取這個境界相 取這個境界相 就是說它的體性了 它的體性就是要取境界相的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取了相之後 接下來是什麼 他的作用就是說 要施設種種名言 我們一聽了之後 你就會想 就會有這個名言出來 什麼叫做名言 就是聲音或者是文字 在早期來說就是聲音 就是說會有這個是什麼 你就會這樣子的一個名言出來 怎麼那麼大聲 這個景象很美 這個圖案很好看 你看了之後你就會有這個名言 就會有這個聲音 就會表達出來 或者有的人是一些作者 他們一看了之後 馬上就有文字留下來 像這一個 這個環境很美 這個聲音很柔和 他就馬上留下這個名言下來 所以在早期原則上 都是透過音聲的 透過語言聲音 所以你看過之後聽過之後 你馬上就有一種 這個語言的表達 即使說沒有講出來 內心裡邊也會想說 這個聲音怎麼那麼大聲 內心裡邊的想法 有表達出來 當然成為音聲 沒有表達出來 內心裡邊也是有這樣子的想 像這一個就叫做施設名言 這個名言就是種種名言 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形容詞 都會顯現出來了 這個是他的功能作用了 也就是說要安立境分齊相 方能隨其種種名言 你就說對了境界之後 你就跟他分齊 分齊意思就是說 你就給他分別了 分別說是如何的一種情況 你有對這個境界有分別 有分齊之後 你就會有一些形容詞 一些說明在裡邊 聞到味道 好香哦 或者聞到臭豆腐 哎喲 好臭哦 雖然這個時候四邊沒有人 但是內心裡邊 起了這樣子一個名言 在你的內心裡邊就顯現出來了 是香也好是臭也好 或者是吃起來是很辣也好 這個時候你內心裡邊 就有種種的名言引生出來了 所以如你正在認識對象的時候 由於這個前面的經驗了知 前面的經驗了知 你以前已經有經驗過了 現在在分類上就要確認 分類上確認分類就是分齊 對這個境界 你就跟他分齊跟他分類了 分類之後你就會說明 這個是什麼 那個是什麼 就會安立種種名言 這個就是想的意義了 在世間萬有的一切諸法 就是我們有看得到的 種種東西也好 種種境相也好 原來沒有它的名字的 後來我們就會跟他分類了 這是人 這個是東西 或者這個是動物 或者這個是建築的 鋼筋水泥 會有這樣子的種種分類 都是透過這個想心所 的想像分析綜合整理 而構成了種種的這種概念 之後你就跟它安立 種種的界線了 你就說給他一個名言 這個名言代表的形容的是什麼 所以你就會認為這個是什麼 那個是什麼 然後再加以有些什麼樣的 一種相狀 你就跟他施設種種名言 在上面了 所以已經有的 就是過去的經驗累積 從小由父母親教 後來長大一點到學校有老師教 你就知道這個叫什麼 那個叫什麼 如果說以前沒有的是新發明的 新發明的人他也是一樣的 要跟他施設名言 就是要跟他立一個名字 這個叫做機器人 這個叫做電腦 這個叫做手機 一定要給他立一個名稱出來 我們剛開始看的時候 第一次看到的時候 不懂得 不懂得再透過種種的管道 有說這個就是某某時候 什麼人發明的 這個叫做手機了 這個叫做電腦了 這個叫軟體了 這種種的名稱就出來 這個叫做施設種種名言 我們一看了之後 內心裡邊 就有這樣子的一個概念出來了 如果沒有這個想心所的話 種種名言就無從安立了 我們人就沒有辦法開口說話了 你如果沒有這個想心所的話 你就不會去思考了 所以確認或者就是再認的作用 就是說你去了解他 或者再一次的去了解他 去確認這個東西是什麼 像這一個就是 屬於想心所的意義 第五個?行心所就是思 思 它就叫做造作 這個造作就是有情的意志作用 我們的意志力 你有思你就會造作了 所以我們想過之後 你就想要來跟它發揮 有所發揮你就會表現出來 就是有這個造作的這種動作 形態了 思這個名詞 在阿含經中通常都叫做六思 這個六思 有的時候是從所對境來說的 從這個色聲香味觸法 六種境界來說這叫六思 也有的也說明了 眼觸所生思 乃至於意觸所生思 講到這個觸的話 就知道說 一定是根境識三和合的當下 根境識三和合的當下的眼觸 就會觸對境界了 觸對境界你就會有這個思心所 有這個思心所 你就會起意志作用 你就想要有所造作了 乃至於眼睛看過的 或者耳朵聽過的 乃至於我們的第六意識 一樣的 意根緣法塵境界 再來引生意識 這個時候我們叫做意觸 所以這個有這個觸在的話 就代表三和合的當下 它一樣的接下來就會引生 思的造作作用 像這個雖然不管是從 色塵的單獨來說也好 或者是說從 三和合的觸來說也好 雖然是有兩種的說法不同 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 一種表現了 在於我們這個五?行心所 我們叫做思心所 但是在不同的地方 我們叫五蘊 看我們的五蘊 就是色受想行識 受想行 這個行其實說起來 就是思心所的功能是一樣的 所以?行心所叫做思心所 五蘊當中就叫做行蘊 行也就是造作 思也是造作 所以在不同的地方 以這個思來代表行蘊的 這一個在雜阿含經的 第二卷裡面 也有這麼說 云何行如實知 云何行 這個行當然就是來造作了 你在怎麼造作 這邊講六思生 就是六思 所以行跟思 其實意義是相等的 眼觸就生思 耳鼻舌身意觸也一樣的生思 代表說我們的眼觸就是眼根 色塵跟眼識三和合 就引生這個思的造作 乃至於耳 就耳觸了 耳觸來講就是耳根緣聲塵 再引生耳識 這個就是三和合生觸的當下 接著就引生思 去了解造作其它的 所以像這一個 如是如實知 佛陀就告訴我們要如實知 要正確的這麼了解 所以當知構成我人心理活動的 雖然有種種不同的這個要素 會讓我們的心裡邊 起種種不同的這種心理活動的 可以說 它的因緣 它的助緣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但是真正的可以意志為中心 總攝活動要素的這個一切 所以這個意志之思是很重要的 思心所是特別的重要 你有這個思心所 你就想要去作 你如果只是到想的話 你就只是想了 只是想的話 我們就稱之為空想幻想了 你也不想作 只有想而不作的話 也沒辦法達到成功達到成就 但是我們人一般來說的話 你有想的話你就會想要表現 要表現的話你就會去做 你去做的話 當然就是不是動口來帶人 都是要動身 就是你的身體就直接的 要去動手動腳 要去做了 所以我們不管 要引生什麼樣子的活動狀態 都一定透過根境識之後 你會去感受 會去取相 再來你就會 真正的想要有所表現有所表達 就想要去做了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 就把這個意志 就分為內部的意志 跟行動的意志 再把這個思心所 這個意志力再把它分為兩個 一個是內心的意志 一個是外面已經表現在於 這個外在的這個動作 也就是身業或者是語業的 內部的意志就是我們所講的 就是志向 你有什麼志向 像我們講說我有沒有希望 我有什麼樣子的理想目標 我一定要達到那個目標 像這樣子就是有你的意志力 我一定要達到那個境界 我有什麼希望的一個目標存在 這個也叫做執志 行動的意志力 論師們就有這樣子的來做解說 行動的意志就是會表現出來的 剛才的內部的意志 只是自己的志向 只是自己的希望 只是自己的目標 我一定有這麼一個目標 所以接下來你就要有行動了 所以行動就表現在外的 行動這邊講是有三種 它有層次不同 第一個就是考慮 應作不應作的審慮思 你現在有這個目標了 我要不要做 想不想做 應不應該去做 像這一個就是第一層的 叫做審慮思 在那邊思考 第二個決定這樣去做的 叫做決定思 決定思的話 好 我一定要這麼做 好 要這麼做的話 還沒有真正的活動 還只是在那邊想說 下定決心而已 到了第三層就是發動這個身 再來發這個語 就是講話 表現於這個行為的 就叫做發動思了 說真正的我要來做了 真的就站起來 我一定要去做 或者我就開始 來指揮他人怎麼做 所以有一個審慮思 有一個決定思 最後有一個發動思 你才會真正的表現在你的 身業跟語業上面 像這樣子的說來思的作用 就是作為善惡業根本的 意思作用的思 所以你有這個發表於 就是表現在於我們這個 身業跟語業上面 當然有動作出來 一定就會跟善惡就會達到相應 所以你所表現的 趨向於善的 還是趨向於惡的 只有這樣子的一種作用存在了 在品類足論順正理論俱舍論 它都是有一些的解說 我們現在看成唯識論的解釋 它就說思謂令心造作為性 我們的思心所 會趨使我們的心要去做 只是在那邊想沒有做的話 也不會有後面的結果的 對於這個善品等 役心為業 善品就是說好的 在這個有關於善的這個品類 這一方面的 你就會驅使你的心 想要去做善 等當然就包括了二品 包括了不善不惡的這個無記了 所以對善的品類的這一方面 你就會去努力的去做 或者你就會向惡的方面去做 或者會向無記的方面去做 役心就會驅使你的心 朝向這方面 有表現你的行為動作 也就是說能取境正因等相 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他的體性是令心造作 他的作用就是會趨向於善的 趨向於惡的 所以他的說法就是說 你會去取境 就是去了別這個境界之後 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知道它的種種的內容內涵之後 你就會驅使你的心 想要去朝向於善的去做 還是朝向於惡的去做 像我們想到了一件什麼事情 我想要來救災 想要救災的話 想想想 剛開始想說要不要去 去了適不適合 你想 好 還是要去 還是要去的話你就會站起來 真的就去做的 像這個就是趨向於善的 但是你如果不是這個樣子的話 你就會慢慢的有的時候 你就會朝向於惡的 或者你就會無記的 就是說所做的行為動作 沒有它的價值性 這一個思是求他人的善惡 願是求個己的後生 求是求所未得的事 這一句話主要的就是說 在這個成實論裡邊 引出了經典裡邊的意思說 他有下思有下求有下願 思的意思就是有願有求 這個意思就是對於善惡的 或者對於自己本身的 或者是對於未來的 你都是一定要有這個 思的這種心態 想要去表達表現 所以在這個五?行心所 是?於一切主體心識而活動的 這個很重要 剛才我們所談到的 因為?行心所最主要的 就?於一切識 八個心識只要起活動作用的話 ?行心所都一定是相應的 所以他叫做前五識 他當然全部都是相應 無論哪一個心王 生起作用的時候 這五個心所 都一定跟他相應而起 所以眼識 也會有五?行心所相應 耳識也會有五個?行心所相應 鼻舌身都是一樣的 前五識既然是屬於主體的心識 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 這個五識 當然也就有這個五個心所 與之相應了 這一個就是 相應心所當中的第一類 五?行心所 第二類就是別境 別境也是有五個 叫做五別境心所 別境是什麼意思 講記的一百四十五頁這裡 談到說指的欲勝解念定慧 就是五個 這邊所談到的 對於這個五個心所 就是說特別的 差別不同的境界上生起 所以它是特別 五個心所是面對著五個境界相 所以它不是普?於一切時 也不是普?於 一切心識中活動的 代表著在上面談到 ?行心所它有四大類 全部都有相應 四個當中第一個比如說一切識 第二個一切時 第三個一切地 第四個就是一切性 這個四個的分類當中 我們這個別境心所 因為它是特別的 各個有它自己的相對的境界 所以這邊講 不是普?的於一切時 這個有起境界的時候 那個不一定要起 在時間上來說的話 它不是三世的時間都可以起的 再來也不是一切心識 也都能夠引生的 怎麼解釋 所以下面有再做一些解說 從這個心識裡邊來說的話 比如說第七識 第七識只有別境中的慧生起 這一個五個當中 第七識只有跟這個慧心所相應 其它的四個它都不相應的 所以既然不與相應的話 就是說像這個欲 它就沒有第七識 勝解也沒有第七識 念也沒有第七識 定也沒有第七識相應 所以唯有跟第七識相應而已 所以八個心識 就不是完全相應了 甚至於說第八識是完全 沒有五別境心所的 第八識五別境心所 完全不相應的 從這個時間上來說 也不是一切時都是活動的 怎麼講 有它所緣的境界生起的時候 就會起活動 沒有這個境界生起的時候 就不起活動 所以這五個心所所緣的境事 就是它所緣的對象 都是各別各別 都是不一樣的 像這個欲 它們所緣的五個境界 欲心所 它緣什麼 所樂的境 它所緣取的就是它喜歡的境界 欲 希望 我希望什麼 我當然是希望這個了 所以所緣的境界 就是我高興的我喜歡的我愛的 所以這個 就是欲心所所緣的叫做所樂事 勝解它所緣的是什麼 它就是決定的境 叫做決定境 就是說勝解就是殊勝的理解 我對這一件事情 是決定這麼理解它 決定這麼認識它的 所以它所理解的就是決定的 你跟我講我認為這個不對 你跟我講我認為這個不好 不對不好就是不決定 像這一個就不是 我所要去理解的 尤其是在模稜兩可的 都不是勝解所理解 甚至於說 我決定這個就是惡的 我決定這個就是不對的 也是屬於決定境 所以在這個緣取的境界當中 所謂的勝解 你說就認為這個是什麼 就是決定是這個樣子的 你要跟我反對我都不接受 因為我確確實實就是這麼認為 念心所它就是緣 這個前所曾習熟的境 前所曾習熟就代表說 你以前曾經去了解過 曾經去認識過 曾經去分別過 已經知道的 曾熟的這種境界 就是我以前已經看過的 我以前已經聽過的 我以前已經觸摸過的 以前曾經了解過的境界 到現在我還記得 我還會保持這個記憶性 這個時候就是念心所 所以念心所 就是一直的把它記得 不要忘記掉 所以它有一種憶持的功能作用 就一直的記得這件事情 就是明記不忘 沒有把它忘掉 所以你以前曾經讀過的 以前曾經做過的一件事情 以前曾經認識過的人 你現在還是記得他 這就是念心所的功能 說以前曾經 習熟過的那一種境界 定心所它跟這個慧心所 就是於觀察的境界上生起的 就是說定心所是所觀境 慧心所也是所觀境 叫做一定觀察他當下 他是要來止觀的觀當中 他是要觀察什麼境界 在這個觀察這個境界之後 會引生智慧 這個智慧 也是對著這個所觀境所引生的 所以這邊講定跟慧 都是以所觀境為他的對象 這樣子我們剛剛了解 五個心所就是有四個境界相 因為定跟慧是同一個境界 因為所緣的境是各不相同 所以叫做別境 各別不同的境界 這五個雖然所緣的 都是特別的境界 但是如果沒有別境心所的力量 所要做的一切事都無法完成 你說 五別境 反正各別各別的 沒有重要性 不像五?行這麼重要 也不對 你因為有這個決定性 或者你因為有所要做的 這一切事情一定有它 所希望的 當然你所決定要怎麼做的 甚至於你要記得 以前規劃過的 以前看過的 以前實習過的 現在你要繼續做的話 你就是一定要有留下記憶 你不能夠說昨天才讀過的 今天又忘記了 你在讀什麼 或者去年讀過的現在都忘掉了 也不行 一定要有一直的累積 一直的累積 一直的記憶一直的記憶 我們的智慧才會增長 所以這個念心所也是很重要 定跟慧就是說一定要 對於某一個境界真正的用心 你對一個境界有用心 你才能夠有所成就 才能夠成功 才能夠智慧引生出來 你如果東摸摸西摸摸的 雖然學了很多 但是就是都沒有辦法達到成功 達到成就的這個程度了 因為都是半生不熟的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它是在這個四大類當中 它就是只有通於一切地 跟通於一切性而已 一切時跟一切識 這兩大類它就不相應的 看一下它的內容 什麼是欲心所 欲就是於境希求 對於你所緣的境界 你說很希望 我很希望我想要得到 這個境界有所希求的時候 你就是引發那個欲心所出來 我想要這個我想要那個 我想要完成 我想要達到目標 再怎麼辛苦都沒關係 你就一個一個目標 一個希望一個希求的話 你就怎麼樣子的辛苦 都沒關係的 所以這個有情的順勤作用 你有了希望 你有了希求 你就會怎樣 順勤 你就會勤 你就會用功 你就會努力 在我們佛學裡邊你就會精進 你因為有所求 有那個目標有那個目的 中間再怎麼辛苦 時間再怎麼久 你都沒有關係的 所以他說順於勤 順於努力精進的 通常來說的話 叫做欲望 也叫做希望 有這麼一個希望 我們人來講的話 人生在世 儘管各有各的不同的希望 我們的希望當然是不一樣的 但絕不能夠說 沒有他的一個希望存在 一定要有希望 一個人如果到了沒有希望的話 我們稱之為絕望 人一到了絕望的話 都什麼都做不下去了 甚至於有的時候 甚至於怎麼生存下去 都有問題了 所以心理學家裡邊就說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 所生存的這個世間 沒有一點希望的話 他就沒有辦法再生存下去了 有希望才能夠滋益身心 使他振作起來維持下去 人在平常的時候是沒有感覺 是遇到最困難的時候 遇到最大災難的時候 遇到最痛苦的時候 這個希望的心念 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你有了這麼一點點的希望的話 你才能夠提起精神來 最後這個勤的 精進努力的精神 你才能夠引發出來 所以才會滋益身心 對於我們這個身體 對於我們這個心理 就有幫助的作用 所以人還是要有希望的 我只要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有了這個身體的話 你就能夠有以後的想要什麼 都可以達到成就成功 由於這個欲對於好樂的境 不論是善是惡 只是一味希求以適應心懷 同時更有興趣的 就會勤勞不息的 作自己所愛做的事 以期很快能夠得到成就 因為你有欲望你有希望 所以對於你的那種好樂 好樂就代表了個人的 這個理想目標希求的不同 有的好樂於這個山水的 有的是好樂於就是靜態的 個人的喜好是不相同的 甚至於說對於善對於惡 個人的習性上也是不一樣 但是我們原則上就是希求於 適應自己的希求 適應自己的興趣 你為了自己的興趣 為了自己的目標 你的就會怎樣 就會勤勞不息 你就會很精勤的用功 甚至於夜以繼日的不休息的 一直的要達到目標 像科學家像哲學家 甚至於像物理學家 甚至於像發明家 可以說都是非常的精進努力的 不眠不休的 在做他想要完成的工作 他這樣子做的意思目的何在 就是希望能夠很快的得到成就 這一個在阿毗達磨裡邊有說 在成唯識論裡邊它怎麼講 成唯識論裡邊就說 於所樂境希望為性 對自己所希望的境界 對自己喜歡的境界 你就會起一種希望 所以這個希望 就是欲心所的體性 勤依為業 你就會一直的很努力 一直的很努力的 引發了這個努力不息 努力不休的這種境界 對這一個在說一切有部 他也是根據這個經文來說 一切法欲為根本 這個就是一切法 我們要追求一切法 我們要成就一切法 我們要來成就一切的事業 成就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 這個一切法怎樣 欲為根本 最主要的就是要有這個欲心所 有這個欲望有這個希望 所以從世間來看 這個卻是極為重要的一句話 因為任何一法的完成 都沒有不是 由這個欲的力量在推動的 所以我們會完成一件什麼事情 一定都要有這麼一個希望存在 我要來好好讀書 我要好好來做事 我要好好的把這件事情 給它完成 我一定要讓它成功 有這麼一個希望存在的話 你就會很精勤的去努力 談到的這一個大義釋 對於欲的說明 這個大義釋是屬於 所謂的南傳大藏經裡邊 所說的 南傳大藏經當中 有一個叫做欲品 這個欲品當中裡邊就有一段 它有這麼樣子的解釋 南傳大藏經說起來就是 巴利文的經典 巴利文的大藏經 也就是屬於泰國緬甸斯里蘭卡 尼泊爾那個地方的人 他們在看的這個經典 這個經典是巴利文 當然要透過翻譯 才成為我們的中文 為我們來了解 有很多早期的法師論師們 他們在寫論典的時候 個人都會去引巴利文的 南傳大藏經來說明 現在我們台灣 也有一整套的南傳大藏經 它就是叫做漢譯的南傳大藏經 總共有七十冊 有這麼樣一大部的 南傳大藏經 裡邊就是有談到這一個 欲心所的定義 他就說欲者對五欲的欲欲 欲貪欲喜欲愛 欲愛情欲熱惱等等等 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 都有自己的希望 甚至有自己的貪愛 甚至有自己所喜歡的 或者自己對這個的 愛情感情方面的那種希求 甚至於說自己的生氣 自己的生氣有的人就很愛生氣 像這個也是一種欲 這個欲熱惱 像這一個都是在欲心所裡邊的 甚至於在這個裡邊有談到說 欲有遍求欲有獲得欲有受用欲 還有儲藏欲 有消費欲的五欲 這個說起來就是說每一個人 希求的方向不一樣 有的人是什麼都要想去了解 什麼都要學 樣樣都想要去知道 有的就說獲得的那一種欲望 就像我們一種比賽 比賽都很希望得到第一名 得到冠軍 這個就是一種獲得欲 或者我要去爬山 能夠爬到高峰 那個時候 這個時候的內心裡邊 的那一種高興是不可言喻的 為什麼要去爬山爬得那麼辛苦 也就是一種希望能夠說 征服這個困境 所得到的一種獲得欲 還有受用欲 就是能夠來受用一切法 甚至於儲藏欲 儲藏就是很喜歡買東西 回來放著 買東西回來放著 是不是能夠用得到也不一定 用得到當然還是用 用不到他也很希望買 尤其在大減價的時候 尤其在打折的時候 尤其在清倉 這個就是大降價的時候 有的人就有這種欲望 就很想去多買一點回來 還有消費欲 消費當然就買東西 一直的花錢了 有的人在生氣的時候 在苦惱的時候 在不如意的時候 就會有這種消費欲 就會很想去買東西 買的能不能用那是一回事 就是很希望去逛街 去買東西 這個這邊所說的欲 似乎偏在不善的方面 所講的從這個不善的來講 其實它也是有善的欲 欲是希望 這個欲的這個希望 這個欲心所的希望 你說是不是就是貪 貪欲的那個欲 當然如果從剛才所舉的 例子裡邊來說 從不善的來說 就是我們貪瞋癡的貪欲的欲了 但是我們這個欲 欲心所還有善的一面 如果是完全的貪欲心的欲 當然就是完全是不善的 完全是煩惱性的 所以根本煩惱的貪 它當然是叫做貪欲 當然這個欲完全就是不善法 如果從欲心所來說的話 就是兩方面的 不善的就是剛才所舉的 五種欲望 是從善的來說 這邊所舉的例子 四神足中的欲神足 四神足就是四種禪定 這一個就是三十七道品裡邊的 三十七道品也分為七大類 就是我們所謂的四正勤 四如意足 再來這邊所談到的 四如意足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四神足 五根五力 七覺支八正道 這個都是屬於 三十七道品裡邊的 四神足是哪一個 第一個就是欲神足 第二個就是勤神足 第三就是心神足 第四就是觀神足 就是欲勤心觀 稱之為四種神足 其實說起來也是跟我們慧 能夠達到相應的 那一種充沛的那一種神力 這一個說起來 也是一種欲神足 也是一種希望 能夠得到定的這種功能 四正勤裡邊也有欲斷惡 欲修善 四正勤 當然就是要斷惡修善的 所以在這方面 我們也是很希望說 能夠把一切的煩惱 一切的惡法斷除掉 能夠得到一切的善法 得到一切的無漏法 這都是屬於善法欲 不善欲裡邊 就是為佛陀所呵責的 阿含經中雖然也有說 是通於善惡方面 但是在論典裡邊 它是說通這個善不善還有無記 唯識學裡邊對於和這個 說起來的話它是 跟善跟不善 跟無記的 一切心識相應的 另外在八識當中來說的話 因為欲它是任運而起的 第八識是不相應的 因為前面有談到過的 欲勝解念定慧 第八識都是不相應的 與第七識是只有跟慧心所相應 第六識它都是全部相應 所以我們這邊所談到的 前五識它當然也都是相應的 這一個就談到說這個欲心所 就是五別境裡邊的第一個 下面還有四個 別境心所我們等下一節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