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 10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十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談到前五識 它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所緣的境界 第一個條件 就是性境 就是真實不虛的境界 也就是實種子所引生的境界 第二它就是現量境 就是說在緣取的時候 必需是要現在 必需是要顯現的 甚至於是要現有的 再來能所達到吻合的當下 而在起分別功能作用的時候 又必需是自性分別 這個就是屬於現量境 前五識 它又是具有三性 就是說它也可以成為善 它也可以成為惡 甚至於它也是無記 是善的來說 它有自性善 還有就是順此世順他世的 就是一種善行 從自性上裡邊來說 它就是離諸穢惡的自性清淨 所以我們這個善 有世間善有出世間善 也叫做有漏善跟無漏的善法 這個自性清淨善 當然是從它的實體裡邊來說 是沒有一點染污性的 離諸穢惡的 第二個就是能於此世他世 具得順意的善行 什麼是此世 什麼是他世 在成唯識論說 順益此世他世為善 這一句話怎麼解釋 所謂的此世 所謂的他世 就談到說 表現行為活動的人 能得到順現報 或者是順生報的不同 表示說你現在所作的 這種動作行為 在於我們今世來說的話 它是善的 就是對來生的果報來講 它也是善的 有人也這麼解釋說 什麼叫此世 這個世就代表著 我們目前的這個時代 就是指著他人或者是社會 他世 他世就是指著自己本身 也就是表示說 於己於人 對自己來說也好 對他人來說也好 都是有利益的 所以對人的部分 對環境的部分 它都是有利益的 乃至於時間上來說 不善剛好就是相反的 它也是一樣具有兩種 第一個就是說 不清淨的自性穢惡 它是純粹的惡法 這種純粹的惡法 不但說在 有漏的 當然它是惡法了 本體性上又是污穢性的 第二能於此世他世具得為損的 這種惡行 對此世來說 對他世來說 對自己來說 對他人來說 都是沒有利益的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惡 所以成唯識論就說 違損此世他世為惡 無記性也一樣的 具有兩種 所謂的無記性就是說 是體非清淨 它的體是不清淨的 能夠隱覆真實境相的 名為有覆無記 無記又分為 第一個就是有覆無記 有覆代表還有煩惱蓋覆住 還有煩惱蓋覆不清淨的 那一種無記法 第二種是體非垢穢 不會隱覆真實境相的 這個就稱之為無覆無記 它這個無記是純粹的無記 不會把真實境相給蓋覆住的 再來它的本身 也不是垢穢的 沒有煩惱相應的 這個叫做無覆無記 有兩種 這二種無記 都是不能夠造業的 它不會造業 因為它沒有起善也沒有起惡 有善有惡 才會起未來的果報 才會去造作業力 所以縱然造業也不能夠作 此世他世的順益損害 換句話說 不管是順現報也好 順生報也好 如果是無記的話 它都是不會起作用的 這邊舉一個例子說 像不自覺的搖一搖頭 或者孥一孥嘴 這些行為 就不能夠說它是善 也不能夠說它是惡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無記法 不會構成未來的一種果報 也不可以把它說是善 也不能夠把它說是惡 所以叫做無記 這個無記不是善惡的化合 是非善非惡的 所謂的無記不是說 善跟惡跟它吻合住了 兩個相沖了 那一種具有善 也具有惡的那種無記 不是這個意思 說這個無記是 它也不是善 它也不是惡 都沒有的 所以它是屬於中容性的 一種體性 這種善惡無記的三性 還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個就是自性的 從自性裡邊來說的 善惡無記 像我們所相應的心所法當中 心所法裡邊 像這個善心所 十一個善心所 從信開始 慚愧 這個十一個善心所 它的本性就是善的 沒有一點點的雜染污穢在裡邊 像貪瞋癡的這些根本煩惱 根本煩惱是純粹自性就是惡的 所以只要有這種煩惱性的話 它必然就是屬於惡法 就是會造作惡業 如果談到這個不相應行法 或者談到這個五根 或者談到這個命根 眾同分這些 名句文身 這種心不相應行法之類的 它其身是非善非惡 文字有什麼善惡呢 沒有 甚至於聞到個香味 香味本身有什麼善惡呢 沒有 這是它自己本身的自體性 引發出來的 是我們對它的感覺 是好是壞 它自己本身是沒有善惡 附加在裡面的 所以它是屬於自性無記 所以有自性善 像十一個善心所 自性惡像六個根本煩惱 自性無記就像 這個心不相應行法 另外一個就是相應的善 相應的不善 相應的無記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識的本身 本來就是沒有善惡 但是就是因為 你跟善心所相應之後 你的心就起善 你的心跟煩惱心所 相應的話 你就起惡的 這一個所引生的 與心所相應之後 所引生出來的善跟惡 我們就稱之為相應的善惡 另外就是無記 這個無記當然說起來 像五?行心所 五?行心所 它就是屬於無記法 沒有善也沒有惡的 觸作意受想思 是必需還要再跟其他的 相應之後 它才有善惡 在看東西 在觸對境界的時候 有什麼善跟惡呢 沒有 你在起作意的時候 有什麼善 沒有 受想思也是一樣 所以五?行心所 它就是一種無記法 再來這個三性不同類別的意義 我們給它論究到說 五識為什麼是通三性的 為什麼 五識一定是通三性 要知道說 五識的引發功能作用 它是不能夠單獨起來的 因為它都是現量 因為它是性境 所以依緣起的當下 它根本就是等於就是忘記了 就沒有了 沒有留下印象了 所以前五識要認識境界的時候 它一定是要透過 第六意識的配合 才能夠認識到境界 也就是說要有一個同時意識 或者也叫做就是五俱意識 代表著第六意識 它可以跟眼識同時起作用 可以跟耳識同時起作用 可以跟鼻識舌識身識 同時起作用 是不是只有單獨跟一個呢 也不一定 如果必需眼識跟耳識 同時起作用 像我們現在在看螢幕的時候 眼睛又要看 耳朵又要聽 這個是同時的 這個同時的 你還要記 還要把它給記起來 就是連第六意識都要起作用 所以像這種狀況裡邊 就有好幾個心識 同時起作用 五俱意識它自己本身 有它的功能之外 它還要配合眼識 還要配合耳識 再同時起功能 前五識的作用生起 是隨第六意識而來 第六意識的活動 也因為五識的緣境 才會更明瞭 也就是說 因為有眼識緣取境界 會更清楚 有耳識來聽聲音會更清楚 所以任運而起的前五識 不論它是善是不善是無記 必定是有第六識所引導的 因為前五識緣取境界 它是屬於現量境的 而且也是性境的 根本就沒有善惡 現在為什麼說前五識有善惡 因為它都是靠著這個五俱意識 也就是靠著第六意識來引導 第六意識它是與善心所相應的 前五識就成為善 第六意識如果跟惡心所相應 煩惱心所相應的話 前五識也會跟著起這種不善的 意識如果跟著無記起作用的話 當然也是稱為無記了 所以前五識為什麼是通三性 就是跟第六意識有關係 第二句就是眼耳身三二地居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從這個句子裡邊來說 前五識就說明了 眼識耳識跟身識 這三個 三識二地居 它就是活動的範圍 就是只有到第二地 這個第二地怎麼說呢 就說明我們這個世界 從最底層到最高 我們一般說叫做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稱之為三界 三界裡邊再把它分 因為程度的不同再分 再分的時候 欲界 這個地 我們說從欲界來說 欲界就叫做五趣雜居地 什麼是五趣 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 所以我們這個欲界的地方 所居住的不管是地居天 不管是空居天 就是還有地為他所依止的 或者是說 完全是在虛空裡邊的 那種天上的環境 是地居天就是四天王天 忉利天 從夜摩天開始以上 他就不依止於 這個須彌山的土地了 他完全就是空居天 在虛空當中的 欲界有六天 這個六天全部我們都叫做 五趣雜居地 色界 色界它是有十八層天 十八層天 就依它禪定的深淺不同 就分為四禪天 那也名之為四地 這個四地有最下面一層的 有我們的五趣雜居地 上來就是離生喜樂地 定生喜樂地 離喜妙樂地 捨念清淨地 就是色界十八層的天裡邊 跟它分為四地 第一地是三層天 第二地也是三層的天 第三地也是三層的天 到捨念清淨地 可以說外道修行的禪定工夫 非常深的 都是到了這個地裡邊去 這個有九層的天 都是屬於捨念清淨地的範圍 無色界最高層的 就是欲界色界再無色界 無色界也是分為四層 它是四層天 也是四種的這個化分來說 也是四地 叫什麼呢 就是空無邊處地 識無邊處地 無所有處地 非想非非想處地 所以我們說在三界裡邊的 最高境界 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地了 現在在這個九地當中 我們的前五識的活動範圍 到哪裡呢 這個地方就要告訴我們 眼耳身三是二地居 二地 第一地就是五趣雜居地 第二地就是色界天的第一層 這樣子算上來 就是我們欲界是第一層 就是初地 再來第二地 所以第二地就是屬於 色界天的初禪天 也叫做第二地 叫做離生喜樂地 這個意思怎麼講呢 我們看 就是說眼耳身三 就是眼識耳識跟身識的 這三個心識 它是二地居 只有達到二地 這個地方要特別提醒大家的 一定要講識 因為我們的識是依根立名 從根來的 所以有眼根才有眼識 依這個眼根緣取境界 引生分別作用 我們就叫做眼識 依這個耳根來緣取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耳識 這個地方的眼耳身三 是講識 不是講根 根的話 為了我們一個生命的完整 有根但是它不起識的分別作用 像入定的 入定的 他有沒有眼睛呢 有啊 有沒有耳朵呢 有啊 但是它有起分別功能作用嗎 沒有 因為他是入於禪定當中 所以他是有根而沒有識的分別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只要是我們這個有情世間的 這種人類 就是到天上去的天人 也一樣的 這個五根原則上都是具足的 雖然說低等動物 有的是只有觸角 有的是不一定有眼睛 也不一定有耳朵 但是我們 這種高等動物來說的話 原則上是五根都是具足的 取得心識的活動作用 這個地方是特別講 是三識 不是指五根中的 眼根耳根鼻根的三根了 因為這個三根 以這個舌鼻的無色根 不只是說最初的二地 就是通於欲界色界 五地所居的 認為眼耳身三根 那就錯了 不能夠講根 一定要從這個識來作解說 二地居就是說 這三識唯可居住在五趣雜居地 還有離生喜樂地的二地 到了二禪以上 二禪就是第三地了 二禪以上的 修學禪定工夫的人 他因為工夫越來越深入 所以他沒有粗分別 也沒有細分別 所以他就不會再來緣取外境了 所以不但說 鼻舌二識不再發生活動 就是眼耳身的這個三識 也不會發生活動作用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明到了色界天的初禪天 也就是第二地的時候 他還有分別功能 就是二地居 居 還是居住在那裡 還是在起分別功能 所以眼識耳識跟身識 到了第二地的時候 還是有在分別的 但是二地以上的第三地 他就不起分別了 三地 第四地 乃至於五六七八 這個到第九地 他都不起分別了 為什麼 入於禪定之中了 既然入於禪定之中 他也不用看也不用聽 所以他就不起分別功能了 根的話 原則上 五根還是具足的 五根還是具有的 這個地方 像欲界的五趣雜居地的有情 他是完整的 具備八個心識的活動 我們欲界 就是說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可以說八識的活動狀態 都是具足的 鼻跟舌 這個地方沒有講到鼻識跟舌識 鼻舌二識為什麼唯是欲界所繫 而不為色界初禪所繫 色界初禪就是第二地 代表著是說 五趣雜居地的眾生 是眼耳鼻舌身乃至於八識 全部都在活動 因為我們的鼻子 我們還要聞到香味 我們的舌頭 還要再吃到東西 尤其是欲界的眾生 都還是在享受這種五欲的快樂 既然享受五欲的快樂 他當然就是有一些觸對的境界 所以五根是欲界天的眾生 全部都有 五趣雜居地都有 但是到了初禪天的時候 色界的初禪天 離生喜樂地 也就是第二地的時候 鼻跟舌沒有作用了 因為只要是色界以上的 他們的重點還是在禪定 禪定他當然是禪悅為食 所謂的禪悅為食 他主要的就是入於禪定當中 他可以不用吃 他也可以不用去聞味道 所以鼻跟舌 這兩個在二地的時候 就沒有了 只有五趣雜居地有而已 在這個地方鼻跟舌沒有了 但是眼耳身的三識 還是有起活動 再來就是第三層了 第三地 第三地也就是二禪天 第三地的二禪天以上 可以說前五識都不起作用 原則上他就是沒有段食 既然沒有段食 所有的一切這些境界 他當然也都不用再起活動 所以我們在這個 有這個講義看的人 在一百三十四頁這裡 欲界五趣雜居地的有情 是完整的具備八個心識 可是現在成為問題的 就是鼻跟舌二識 為什麼唯有欲界有 色界初禪天以上就沒有了 原因是到了初禪以上的有情 經常的在定境之中 禪悅為食 不用像我們欲界有情 還要以這個段食 來維持我們的生命體 我們一般的凡夫 都是一定要吃飯 最少像佛陀在世的時候 是為了修苦行的關係 他是日中一食 最少還要吃 一天要吃一餐 但是這個一天吃一餐 那一餐的份量 是非常多的 就是現在的泰國的出家眾 也有的是日中一食的 他們這個日中一食的 這一餐的份量 就是要具足我們一天 所要消耗的這個體力 乃至於我們身體裡邊的營養 佛陀也講經說法的時候 因為可以接受國王大臣 乃至於長者們 乃至於信眾們的禮請 所以就變成一天吃兩餐 一天吃兩餐 當然更可以維持生命了 我們一般的人 一天吃三餐 甚至於再加上點心 有四餐有五餐有六餐的 不管怎麼講 我們這個都叫做段食 以三餐來說 有早上這麼一段時間來吃 就開始工作 在中午這一段時間 看是半個鐘頭 或一個鐘頭的時間來吃 這一段 晚上晚餐又是一段 這個叫做段食 你就是有點心也好 一天吃六餐也好 那也是段食 就是吃了之後 要再休息一段時間 作其他的工作 或作什麼事情 如果是生病的話 就是需要休息了 再過一段時間再來吃 所以我們是靠這個段食 來維持我們的生命體 雖然說 目前的時代當中 所謂的這個斷 就是完全斷除掉的斷 截斷的斷的斷食 這個斷食就代表說 我可以一天不吃 或者是兩天不吃 或者是三天 都不吃到這個五穀雜糧 米飯之類的 最多我們一般的斷食 就是完全不吃的那種斷食 原則上就是七天 但是七天的斷食 它必需還要有前面的前奏曲 一定要先減食 看要減食兩天 還是要減食三天 真正的進入了七天的斷食 完全不吃飯的 完全不吃東西的 還要再復食 復食的時候 也是原則上 如果說可以的話 也是要一個禮拜的時間 如果可以要縮短時間的話 也要有五天的時間來復食 慢慢的來增加我們的食量 讓我們的胃腸能夠去適應 所以真正的要參加一個斷食的 從頭至尾也要有兩個禮拜左右 十五天左右的時間 你才能夠真正的 從減食到真正的斷食再復食 而恢復到了我們正常的飲食 但是這樣子的過程 說起來還是很長 有的人如果真的斷食的話 真的是沒有力氣 很多的事情 都是不能作的 所以現在在養生學當中 也有這麼說 一個禮拜 能夠找一天固定的 就是儘量的不要出門的時候 這一天當中 就是儘量的不要吃東西 就是喝一點水 或者喝一點果汁就好了 讓我們的胃腸 給它休息一下 說不定對我們的身體 這種調養上面會好一點 這個一個禮拜才一天 就是小事 這個沒有什麼樣子的前奏曲 也沒有什麼樣子的復食 那麼一個動作 總是明天禮拜天 我就是不出門 固定了每個禮拜天 我都不出門的話 我就也不用上班 也不用作事 在家裡邊就是很自由自在 就可以不要吃的話 讓胃腸休息一下 那也是一種養生之道 說起來對於我們的身體 的這個營養消化 乃至於體力 乃至於精神的部分來說 這個一定要靠飲食 你才有辦法維持我們的生命的 在初禪天以上 可以說第二地以上的話 因為都是打坐參禪的 所以他們一入定 就是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都是不出定的 所以不用再作這種 飲食的這種動作了 所以鼻識跟舌識 在這個初禪天 也就是第二地 就完全沒有了 但是眼睛還是要看 耳朵還是要聽 身體 當然還是要有身體的活動 所以這個在初禪天 香味二境它是斷除所有的 到了二禪天 他就不必再有了 說起來鼻舌二識 唯能在一界一地起活動 眼耳身三識 它就在二界二地起活動 這個就是從它的界繫 跟地繫裡邊 它所繫屬的 九地當中它是具足怎樣子的 多少的心識活動狀態 眼耳身三二地居 我們的五識當中 眼耳鼻舌身 在五趣雜居地 是全部起活動的 再來色界的初禪天 也就是第二地的時候 因為入於禪定 鼻識跟舌識不起作用了 在二地以上 就是第三地 第三地也就是我們的色界的 第二禪天 第二禪天以上 可以說他們都入於禪定之中了 也不用再看 也不用再聽了 所以這個時候 前五識完全不起活動狀態 現在就從我們 一般的凡夫活動裡邊來說 就是我們的第二行裡邊 所要講的 ?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痴 這個代表著前五識 它要起活動狀態的時候 不是單獨就可以去緣取境界的 它必需要有其他的助緣 其他的助緣 我們就說它必需要有相應心所 跟這個眼耳鼻舌身識 來共同的起活動狀態 相應心所這邊講的 ?行 就是有五個 別境 也是有五個 善 善心所有十一個 所以這邊加起來 就有二十一個了 再來中二 中隨煩惱有兩個 大八 就是大隨煩惱有八個 剛才有二十一 再加上這個十個就三十一了 三十一再加上貪瞋癡 三個根本煩惱 所以總共前五識所 相應的心所 它就有三十四個 五個再加五個 再加十一個 再加兩個 再加八個 再加三個 加起來總共是 三十四個相應心所 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同時起作用 是一下子三十四個 全部起作用嗎 當然不是 因為這個中間有善心所 是純善的 也有貪瞋癡中二大八 這是煩惱心所 這個是惡的 所以心識在起活動的時候 如果與善的相應 當然就不會與煩惱的相應 如果是與煩惱的相應 當然就不會跟善的相應了 那就說明了 我們如果在起善心所的時候 在起善念的時候 對人就是好的 對人就是有禮貌的 對人講話就是很柔和的 對人就是只有讚嘆的 你不會說為了自私 怎麼樣子生氣 當然都不會 但是你如果跟 那個中二大八貪瞋癡的 這些煩惱心所相應 正在生氣 正在起煩惱 正在發脾氣的時候 你還會說要來講幾句好話嗎 不會的了 所以在起煩惱的時候 與煩惱相應的時候 善心所不會起作用的 ?行跟別境那就不一定了 尤其是?行心所 是一定跟善的也起作用 跟惡的也起作用 別境五個 就看你是配合哪一個境界 來起活動的 所以有的時候是多幾個起活動 有的是少幾個起活動 都有 這些心所它的名稱 為什麼叫做心所呢 就是代表心王所有的 它的功能 什麼是心王呢 八個心識都叫做心王 就像國王一樣 國王他要起作用的時候 就是說他要 有什麼樣子的動作的時候 一定有他的侍衛 有他的這一些文武百官 這一些都和他有關係的 我們就稱之為他所有的 他繫屬的 他所隸屬的這個屬下 所以心王要起作用的時候 也是有他配合的這些屬下 跟他一起起作用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心所 所以有的地方就講心所有 心所有法 就是與心王相應而起的 為心王所有的這些心法 心所究竟是指著什麼呢 根據它的名詞意義來說 當然也是心的形容詞 代表是配合著心 一起在起作用的 心所有法這樣子的名稱 是到部派佛教的時候才有的 是後期的 所以到了阿毘達磨時代才有 我們現在都把它叫做心所 在阿毘達磨論裡邊 都是叫作心所有法 名稱就比較長 現在我們都叫做心所法 如果看古代的 就是我們所謂的舊譯本 有的地方就翻譯成為心數 或者印為心法 心 心法 第一個的心 就指著我們的八個心識的心王 心法的話 就代表著心所有法了 到奘公 就是玄奘大師 他的新譯就開始 有這麼一個比較固定的說明 就叫做心所有法 或者叫做心所有 這一個名稱就變成固定 我們現在就叫做心所有法 或者心所 心所是什麼內容呢 跟心 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 末那阿賴耶的這些心 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一個在入阿毘達磨論裡邊 它就有說 因為我們的解釋 說心所就是存在於心中 而又會跟心結合在一起的 這麼一個心法 論典裡邊的解說 心所者是與心相應的 存在於心中的 會跟我們的心 相應 合在一起 同時來起作用 同時來緣取境界 所以它是跟著心一起的 所以為它所有的 這個就稱之為心所 像法集論著 或者大毘婆沙論 或者俱舍光記 它們的解說 雖然文詞上面是不一樣 其實內容都是配合著心 在緣取境界的 在成唯識論 我們現在因為都是根據 唯識宗的立場裡邊來作解說 所以都是以成唯識論的 為一個標的 為一個標準的來瞭解 在成唯識論 它是怎麼說這個心所的 這邊講 恆依心起 與心相應 繫屬於心 故名心所 有三個條件 它第一個一定要經常的 跟心起作用 所以恆依於心 依靠這個心 什麼心 就是八個心識 再來就是要與心相應 只要這個八個心起作用的話 它都一定要配合著它 一起來起作用 不能夠說 你要起作用 我不管你 我不理睬你 不可以的 只要八個心識有動作的話 它就要跟著起動作 再來這個繫屬於心 它是歸屬在同一類的 像這一個就稱之為 成唯識論裡邊的解說 就是三個條件 顯揚聖教論也有一種解釋 我們就把這個三個意思 再稍微解說一下 什麼叫做恆依心起 就是說心所 記得心所 這個心所 就是我們這邊所談到的 ?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這些心所一定恆恆時 依於心王而生起 與心相應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這些心所 它一定要跟心王相應 不能夠離開的 繫屬於心就是說 這些心所一定是存在心中 屬於這個心識它所有的 就是歸屬於它的範圍之內 這麼說來 我們就知道 心所不但是與心俱存 又必需要與心相應 甚至於顯示這個心心所 它們之間的關係 是有相應的意思 有密切的關係 什麼又是相應呢 這個相應 當然內容還是很豐富的 在我們講到第六識的時候 就會談得更詳細一點 如果要先看的話 可以看三百零七頁的解說 什麼叫做相應 這個地方所要談的 我們下面就舉了一個例子 說心王跟心所的關係 就如同國王 跟輔佐大臣之間的關係一樣的 所以大臣們是要來輔佐國王 來處理國家的大事 所以只要是國王 有什麼動作的話 這些輔佐大臣們 必然是要配合的 要是什麼部門 什麼部門就是要配合 所以原則上 我們的總統 或者我們的縣市長 如果有出來視察民情的話 原則上也都是一樣的 會有幾個部門的 會跟著出來 看是建築的 或者是交通的 哪一方面的 甚至於土地的 都會一起出來 來瞭解一下民間所需要的 應該要怎麼來轉變 應該要怎麼來加以修改的 或者怎麼樣子的內容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心所 記得哦 前五識相應的心所 就是三十四個 第一個就是?行 ?行就是指著作意觸受想思 就是有五個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 就會說五?行心所 五個?行心所 這五個各有它的體性 各有它的業用 業用就是它的作用 本體性是什麼 顯發出來的功能作用是什麼 它們都是獨立的 各別有的 這個地方有解說了 第一個叫做? ?行的? 就是周? 行就是遊履 也就是說 主體的心識活動說 不論哪一個心識的作用 生起的話 一定與之同時相應俱起 所以這個?行心所 第一個稱為?一切識 這個一切識 就代表八個心識 所以八個心識 不管哪一個心識要起作用的話 這個五個?行心所 都會跟著它起作用 眼識 這五個也會起作用 耳識 這五個也會起作用 我在看東西的時候 這五?行心所照樣起作用 我在聽聲音的時候 五?行心所一定要起作用 這個叫做?一切識 這五個心所 是諸識的根本住伴 其餘的心所 或者不一定與心識相應的 但是這個是缺一不可 這個五個?行心所 八個心識要起作用的時候 這五個都不能夠欠缺的 都一定要跟隨在身邊的 第二個從空間的 環境裡邊來說的話 這五個心所 是周?遊履三界九地的一切地 三界眾生 不管是哪一地的眾生 一樣的 或者說從九地 把它分為更詳細來說 九地的眾生 哪一地的眾生 只要有起心識活動的話 這五個?行心所 也一定要同時起作用 所以叫做?一切地 怎麼說 我們這個只要是 三界九地的眾生都一定 你只要要看什麼 要聽什麼 要瞭解什麼 要去觸摸到什麼 或者要去觀想什麼 五?行心所一定要起作用的 要?一切地 第三從這個時間上來說 我們一講時間 有過去 有現在 有未來 稱之為三世 這個三世 這五個心所 它因為是周?遊履叫做?行 所以三世的時間 它一樣的都起作用 你在想過去的事 五?行心所也會起作用 現在當然更是如此 你如果說我要來計劃未來 下個月要做什麼 明年要做什麼 或者長期計劃個十年 這個計劃的話 你在想未來的事情 這五個?行心所 照樣的會起作用 這個叫做?一切時 三世時間它都相應的 第四就是倫理價值來說 什麼倫理價值 我們前邊有說過了 你如果符合於倫理價值的 就是善 不符合的就是惡 所以從那個倫理價值來說 就是善跟惡了 整個來說的話 這五個?行心所 可以周?遊履 善性惡性跟無記性 因為五?行心所 本身就是無記性的 所以善惡無記 它一樣的 全部都會跟他配合的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一切性 這個性就是三性 善惡無記的三性 這樣子來看 這個五?行 為什麼叫做? ?一切事 ?一切地 ?一切時 還有?一切性 從心識來說 從空間來說 從時間來說 從價值 道德價值觀念來說 它都一定會起作用的 它的內容意義怎麼解釋呢 它第一個就是作意 作意我們如果簡單的來說 就是注意 要起注意 這個叫做作意 要聽人家講話 也要注意 要看人家的表情 也是要注意 甚至於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 你在預防的時候 也是要注意 或者你要想過去的 也是要注意的來想 專心的來想 做什麼事情也是要注意的來作 才不會作錯了 走路也要注意的走 你才不會跌倒了 寫字也要注意的來寫 才不會有錯別字 寫錯了 所以不管你是要做什麼事情 不管你是要起什麼分別 要看要聽要寫要作 你第一個這個作意一定要有的 注意時間 注意空間 看看時間有沒有超過 時間是不是快要到了 甚至於站在空間上 我有沒有範圍走錯了 像這一個都是一種注意 所以我們 不管要作什麼事情 要寫什麼作業 你都是要起作意的這個心所 你不起作意心所的話 你就是沒有去注意了 彷彿就過去了 就走錯了 就作錯了 時間超越過了 這一個都有的時候 後悔都來不及 真的後悔都來不及 就像這一次的大水災 正好是八八節 是父親節 所以有一個父親 為了想要到山裡邊 就是說 他想說 因為他們的家是在山上 就想說他自己一個人 出來街上就好了 孩子們就留在家裡邊 哪裡知道呢 就是一剎那之間 就是山崩地裂 家裡邊的人 全部都被這個土給掩埋了 一剎那之間而已 連那一秒鐘的 那一種彷彿猶如隔世一樣的 所以我們像這些科學的 想要把這個太空船 打到這個像月球上面去也好 還是這個火星上面去也好 他們都是要倒數計時 算秒數的 這個一秒鐘之差 就是差得很多了 所以我們作什麼事情 都是一定要注意的 這個內容 我們就等下一次 再來作解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