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6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六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法相唯識學 主要是從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 他們談心識延續下來 因為再加上大乘的學理 也就是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三性三無性的這些道理 範圍上 一定是比部派佛教時代的 要廣範的多 除了這一個之外 另外一個就是小乘佛教 只有講六識 這是根據阿含經 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所談到的 都是六識說 但是慢慢的 到了法相唯識學的時候 就不只講六識 還講到第七的末那識 還講到第八的阿賴耶識 像我們的八識規矩頌 就是要講八識 一定要談到第七識 要談到第八識 由第六識到第八識這個過程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思想演變 因為第六識會間斷的 他如果在昏厥的時候 他如果在熟睡的時候 甚至於入無想定 入滅盡定的時候 都是沒有第六意識的活動狀態 所以我們在一百零六頁 的這個講記裡邊 倒數第二行這邊所談到的 法相唯識學 為什麼要在表面心之外 再立一個潛在心 像第七識第八識 都是屬於潛在的心識 為什麼要來建立這個心識 原因就是說 這個粗淺的間斷的六識 不能夠一貫的 如實的來說明因果的系列 重點在這個因果問題 因果有因有果 當然我們一般人的觀念就是說 現做的業力會得到現在的果報 稱之為現報 現報我們容易看得懂 你是殺人的話被抓到 當然也是殺頭罪 你是搶劫的話 被抓到的話 就是要到這個監獄裡邊被關了 這個我們都看得很清楚的 做得不好的 馬上就有不好的果報呈現 善的 善的馬上受到政府的嘉獎 像好人好事代表的這一些人 就能夠受到國家的這種禮敬 大家也都非常的尊重他 像這個有福德有福報的 也是現報 看得到看得出來 但是有很多有很多 因為我們說是生生世世的輪迴 無始生死以來的輪迴 過去生所造作的業 為什麼是現在來承受呢 是多少世以前 甚至於從我們的經典當中 還看得到 是八萬大劫以前的這種輪迴 都還是在接受這個果報 因為我們還沒有得到解脫 既然還沒有得到解脫 過去生所造作的惡業 還是存在著 所以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 因緣如果會遇的時候 果報還是要自己來承受 經過百千劫 還是會再承受果報的 這樣子來看的話 我們有很多的因果 要怎麼來做解釋呢 就是一定要從潛在心識裡邊 來做說明了 所以必須要立個微細的相續的 這一個潛在心 才有辦法來具體的說明 眾生生生世世的因與業 及異熟的因果關係 業當然就業力 業種子 他儲存在什麼地方呢 總是有一個儲存的一個地方 或者說人一死了之後 不管是土葬不管是火葬 這個五蘊色身已經不在了 但是業力還會呈現果報出來 他儲存在哪一個地方 成為一個我們佛教裡邊來說 叫做種子 會有一顆種子存在 一粒種子存在什麼地方呢 身體已經火化了 甚至於土葬也變白骨一堆了 這樣子來看的話 存在在哪裡 異熟 過去造的因現在承受果報 承受的果報 是出生到天上的天人 出生到人間 或出生到三惡道 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異熟生 就是過去生所造作的業 在這一生裡邊 我們得到這個果報 所以我們出生為人 或者有的出生為畜生道 一隻雞一隻鴨 或者就是一隻什麼動物 有大 是大也好是小也好 都一樣的 都是過去生造作的業力 而承受的果報 所以是天人身 是人間的生命體 是三惡道的生命體 所以過去所造的業 現在承受的果報 我們這個果報體 就叫做異熟的生命體 不一樣 就是異時而熟 時間是不一樣的 時間一個是過去造作 而現在承受果報 熟就是成熟了 就是一定要接受那個果報體的 蘋果熟了一定要掉下來 你不管他的時候 他也一定要掉下來 同樣的我們出生為人 出生為畜生道 出生為天人 就是說你的果報 自然而然時間到的時候 因緣又碰到成熟的時候 他自然就成為一個果報體 所以什麼叫異熟 就是我們的身體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體 這個叫做異熟 所以由過去所造作的業 跟現在所承受的這個 已經成熟的這個果報 他們的關係要怎麼接上線呢 要怎麼接呢 過去生已經沒有生命體了 沒有這個五蘊身存在了 他怎麼又能夠成為一個果報體 怎麼來的 怎麼接的 因此法相唯識的心識說 可以說是將上座部系的心識說 予以更合理更徹底的 把它給開展出來 能夠把它給接續到這個 因果的問題上 為什麼這麼講呢 因為在唯識學者看來 假定沒有一個常恆不斷的 相續心的存在 像這個第八阿賴耶識 也叫做生死輪? 的一個建立的話 你如何來建立這個生死輪迴 一定要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 生死輪迴靠第八阿賴耶識 第八阿賴耶識 它就是相續不間斷的 它是相續不間斷的 生生世世就是跟著 生生世世 它是不是永遠不變的靈魂 也不對 因為我們的觀念裡邊 所說的靈魂 不管是幾世之前的靈魂 都是不變的 但是 我們佛教所講的阿賴耶識 它的裡邊的成分會變 怎麼說 因為有的時候我們造的善業多 造的善業多 善的業力多就是業的種子多 這個就是善的多了 但是善的我們出生為人 已經酬謝掉了 就是說已經成熟已經沒有了 或者你出生到天上當天人 你的善的也是酬謝掉了 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 有善的種子有惡的種子 還有修學佛法 所薰習的無漏種子 因為有這個無漏種子 所以我們凡夫修行到成佛 你累積無漏種子 哪一天無漏種子成熟了 就是成佛了 所以有善種子有惡種子 有無記的種子 還有無漏的種子 但是你的善的種子 在我們還是凡夫過程的時候 因為我們的無漏種子 真的是少之又少 一點點起不了多大作用 但是 我們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我們的處事態度上面的 這種心性的顯發 善的惡的世間的法非常的多 善的多出生為人 善的多出生為天人 一出生了都酬謝掉之後 就減少了 我們的心識裡邊 就是惡的種子多了 除非你在人間除非你在天上 你還懂得行善 再累積善的種子進來 惡的不要增加 我們還是生生世世為人 還是生生世世 可以得到天上的 天人的這種果報 但是你如果來生 出生為人的時候 不懂得行善 還是造惡 現在你在阿賴耶識裡邊 所儲存的種子 是惡的比例多了 惡的種子一多 在人間裡邊又不懂得行善 身業也作惡 口業也講一些不好的話 傷害他人的話 你的意念也是起不好的念頭 惡的種子也是越來越多的話 你的惡的勢力越大 來生可能就墮落三惡道去了 所以我們這個業力的種子 是一直的在轉化當中 就是平常每天每天 你所遇到的是好事是壞事 其實也都是我們的種子 在起功能作用 這種功能作用 是屬於滿業的種子 就是每天遇到的人 讓你高興讓你不高興 每天遇到的事情 讓你順心或煩心 這個是滿業種子 但是能夠讓你成為一個生命體 是人是天人是三惡道 這個是引業種子 是一個總報體的種子 我們阿賴耶識裡邊 是每天每天都在轉化 新的進來 舊的來成為一個果報體出來了 不管是引業種子也好 是滿業種子也好 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當中的 善的增加了惡的減少了 或者惡的增加了善的減少了 所以你每一世每一世的 這個阿賴耶識裡邊 所儲存的種子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我們 有一直的在研究佛學 你的心又是以清淨心虔誠的心 你的無漏種子就會增加 成佛的這個速度也會比較快 容易悟得真理 容易得到 福德跟智慧的圓滿 所以我們佛教所講的不是靈魂 是第八阿賴耶識 裡邊的種子是時時刻刻 都在轉化 善的惡的善的惡的 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 因為有的時間成熟了 顯現出來了 我們下去的動作行為 所表現的又增加進去 除了每一世每一世是不一樣 就是每天每天也不一樣 我們今天是歡喜心 善的種子多 我們今天是瞋恨的心 是貪欲的心是愚癡的心 是嫉妒的心 你的惡的種子就多了 所以隨時都在變化 就像我常常舉例子 就像說大賣場的倉庫一樣的 隨時搬出來擺在架子上面 在販售 但是隨時貨車又從工廠裡邊 又送貨進來了 前面的貨跟後面的貨 同樣都是同樣的這一個餅乾 同樣的糖果 但是已經不一樣了 你這一次工廠進來的 是哪一部分的呢 比較快速 你就那一方面就累積的多 或者你消耗出去的快 你這個方面的也失去的多 所以是儲存是已經成熟的 他是隨時都在變化 隨時都在變化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就是說一定要有一個 他是相續的 但是也是生滅變化的 這麼一個心識存在 這個心識 我們就稱之為第八阿賴耶識 甚至於說 作為修道證果 可能的那種原動力 那是什麼 就是無漏種子 無漏種子也一樣的 儲存在第八識中 這一個雖然說也一樣的 他是屬於現象的存在 他是無漏種子 但是這個無漏種子 他雖然是讓我們 在修道過程裡邊 能夠有這麼一股力量 甚至於能夠儲存 他的那一股力量存在 但是因為很薄弱 所以我們在生生世世 即使是大菩薩了 我們在這個現象世間當中 還都是以有漏的 起的變化比較大 這個無漏種子 同樣是生滅不拘的 絕不承認有個常住不滅的東西 就是說無漏種子 他也是一直的在轉化 一直的在轉化 就是說我們每天 每天的禮佛拜佛 我們的虔誠心 我們的正念 我們的正知 你都是可以儲存成為 我們的無漏種子 依這個立場來說這個心識 當為現象心成為主要課題 所以我們所談到的 只要是凡夫眾生的話 都還是以現象心來作說明 總之法相唯識的心識說 要從客觀的世俗的立場 予以縝密而周到的考察 理論的說明 故然是他的最大特長 實踐的意味 不免是稍微略嫌欠缺了一點 他的心識說中作為心性的 雖然也被認為是無為真如 但是這個真如 與這個心性的作用 沒有什麼完全關係 心性說的體系含於其中 這一個談到就是真如與心性 有關於這個現象心 跟本體心的關係 在我們中國佛教界裡邊 是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明 有的說第八識是本體心 前七識就是現象心 有這樣子的一個分法 一個從本體的 就是第八識 前七識就是現象的 也有說第八識的本體跟現象 他是真妄和合 第八識本身 就有現象的功能作用 也有他的本體的 這個他的體性存在 所以第八識本身就含有 真妄和合的一體 也有說到第九識他是本體心 八識只是現象心的 這個有九識說的說法 雖然有這麼多種的說明 但法相唯識的學者 主要的還是以這個八識 是現象心來作說明 就是第八識也是現象心 所以這個是我們一個 重點的一個了解 就是說明 從歷史的演進過程裡邊 他的演變 再來法相唯識學來說 他到底是從本體性來說的 還是從現象心來說的 法相唯識學記得 一定是從現象心說的 從世間法裡邊 這個立場來作說明 當然他還是要講到修行 還是要講到成佛 講到修行講到成佛 有沒有 顯發我們的本體性 當然有 所以五重唯識觀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修學法門 一定要一重一重的 把我們這種心識的外在 甚至於他的粗淺把它給去除掉 留著達到最後的 就是遣相證性的 留有它的本體性 這個本體性原則說起來 是無漏的 不可說的 所以能夠說的 就是現象界的一切 現在接下來看這個講記的 一百零八頁的第三大段 因為一講到唯識學 一講到心就會有 心識意的三種名稱的說法 所以這一段裡面 就是略說心意識三的異同 心意識三個不同的名詞 這三個不同的名詞 內容裡邊來說 有的時候是三個是同樣的意思 講心也好 講識也好 你看八個心識 我們都說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一直到第八阿賴耶識 都是只有講識 這八個都是心 所以講心講識 甚至於還講意 因為我們一般講說 心在心裡邊就是我們的意識 所以這個意本身 也是講到我們這個心法 尤其講到身業口業 還有意業 講到意業 意業就是心 因為有意業你的身業才會表現 你的口業才會講 這個意還是我們的心 所以有的時候心意識 是同樣的意思 在經典裡邊 就有說此心此意此識 同樣的沒有分別的 所以你要在講的時候 我的心怎麼樣啊 或者我的心識怎麼樣 我的意識怎麼樣 都是通的 但是既然名稱不同 解說就會不一樣 所以心意識就有他的淺深不同 他的範圍的廣狹不同的 一種說明 接下來我們就從他的 不同點裡邊 來做了解 第一個就是心 心這個字在阿含中 都是指著一般意義的心 平常我們所講的 就是我的心我的精神 所以世人所說的心 並不含有分析的哲學的意義 沒有談得那麼深刻 因為一講到哲學方面的心的話 或者是說 懂得去分析的那種心的話 就是非常內在的 非常犀利的那一種智慧的心 我們一般在阿含經裡邊 所談的心 都是一般的 我看了我懂得了解 的那一種我的用心 所以最常說的心是對身來說的 身心 身就是我們的物質的部分 心就是我們的精神的部分 對身所感受出來的那種快樂 我們就說心感覺到很快樂 所以這個心感覺到很快樂 這個心都還是對身體來說的 身語 對著身語 也就是說身行語行 來說的這個心 也同樣的 也就是我們這邊所講的心行 所以一講到他的這個行 就是顯發出來的 那一種活動狀態 有身行還有語行和心行 的這種說法 這個心就是我們一般的 動作的心 不過在阿含經中 如果佛陀在教弟子們 有關於禪觀的部分 這一個心又不一樣的解說 在阿含經中心 特別的用法也是有的 像這個三增上學的這種 三增上學我們一般叫做戒定慧 戒定慧的三增上學裡邊 增上心學 有一個這麼名稱 增上心學這個心 應該說起來 就是一般我們所講的禪定的定 另外還有個七清淨 的一個叫做心清淨 佛陀在解說我們每一個 能夠達到七種清淨法 七種清淨法裡邊 就是要達到戒清淨 要心清淨 還有我們的思想見解要清淨 甚至於不要起猶豫的 那種肯定的清淨 還有 你動作行為行跡也要清淨 甚至於你的道念 甚至於你的修行也要清淨 乃至於你的知見都要清淨 在這種七種清淨當中 有一個心清淨 這個心清淨的心 特別一種心法的解釋了 所以這個心就不是指一般的心 所代表的就是禪定的意思 所以 三增上學裡邊的增上心學 就是定的增上 禪定的 心清淨也就是定的清淨 是偏重於禪定 因為禪定原則上說起來 身體是不動的 就是完全入於心的活動狀態 心的思惟 心的觀察當中 所以你的心在哪裡呢 在禪定之中 所以這個心就和這個定 就劃成等號了 有他的一種特殊的一種說明了 以這個三增上學來說的話 你的戒要莊嚴身體的部分 智慧是莊嚴你的理智的 理體的部分 定就是要讓你的心 能夠寂靜下來 讓你的心能夠達到清淨 像這樣的這種特別用法 可以說是比較深一層的 是第二義就是比較深的 在阿含經中 也有談到一個意 除了心的這個詞句之外 還有一個就是意 意之於心 也是同樣的被用到 像什麼呢 這邊舉的例子 第一個 心與身或者是心與語的並說 身心來說 或者是心語兩個合在一起來講 第二個說意 也作為身業語業意業的 這個三業裡邊的一種 這個跟我們的身跟語 就變成了一個跟二個 相對著來說了 這種情況之下 我們就講也不能夠說 不把他做為一種區別 所以綜合三者說 綜合三者就是心意識三個 綜合三者來說的話 心指一般總稱的心 心 講到一個心的話 就是我們一個精神界 意就是心的內在 情意的意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 在一個心裡的活動裡邊來說 是內在的一種感受 內在的一種感覺 這個叫做意 所以有意顯發出來 就是我們會起心動念了 你就有這樣的一個 起心動念的話 你就能夠表達出來 在你的身業跟語業的部分上 所以他是內在的一種功能作用 識是心的外在 所謂的識就是向外緣取境界的 所以他是認識的識 眼睛可以看到東西 耳朵可以聽到聲音 身體可以觸摸到軟硬的東西 這個都是外在的感覺 我們說外在的感覺 我們就稱之為識 所以心是總稱 意是內在的 識是向外緣取的 是外在的 這樣子來區分他了 意既然被認為是內在的存在 對外在的眼耳鼻舌身 的五根來說的 眼耳鼻舌身我們也叫做五色根 因為眼睛最主要的 當然是指著眼球了 耳根是指的外耳中耳內耳了 鼻根代表著我們這個鼻子 一直到我們的裡邊的 這些絨毛的一種感覺 舌根代表我們這個舌頭 乃至於味蕾 還有身根代表我們這個四肢 整一個身體 這個都是物質性的東西 既然是物質性的東西 為什麼眼睛能夠看到東西 耳朵能夠聽到聲音 我們這個色就再分了 眼球也好 外耳中耳內耳也好 乃至於我們的味蕾也好 乃至於我們的身體這個四肢 來觸摸東西也好 乃至我們這個頭也算在裡面 頭除了這個眼耳鼻舌之外的 都還是一樣的是物質的東西 這些東西看得到摸得到的這些 我們就稱之為浮塵根 但總是會有感覺 這個感覺我們就稱之為淨色根 這個淨色根 因為有淨色根的 清淨色根的功能作用 所以我們觸摸到東西的時候 聽到聲音的時候 眼睛在看的時候 你就會有所感覺了 這個都是屬於色法 以現在的醫學名詞來說的話 眼根眼球這個我們醫學上 都是很容易了解的 淨色根是什麼 淨色根其實就是神經系統了 你一定要有神經系統 要有神經的感覺 所以說手指如果被割斷的話 雖然有把他接起來 如果神經也沒有了 也斷了的話 這一段就會沒有感覺的 就是麻痺的 麻痺的話就沒有感覺了 所以有的人因為中風的關係 看是右半邊沒有感覺 左半邊沒有感覺 或是下半身沒有感覺 像這一個 雖然外在的色體還是存在 但是淨色根也已經不起作用了 沒有辦法去觸摸 觸摸到沒有感覺作用 像這一個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 我們都是屬於色根的 當然是作意根來用 就是說明我們這個意 就是意根的意 意根的意 針對著五色根來說的話 他就是一種內在的精神 所以我們第六意識 也叫做意根 眼等五識通常被說 是感覺的認識 五識就是 因為有眼根來對著境界 所以你才會起認識作用 認識作用去分析去分別去了解 是什麼 是我們的眼識 不是眼根 眼根只是觸對有感覺 感覺之後的分析了解認識 這個靠哪裡了 靠你的眼識 又更深一層了 所以這種前五識就叫做 感覺的一種認識 第六意識才被說為 悟性的思惟作用 悟性的就是說必須再更深一層 的再了解 所以眼識對著境界 我們的眼識會起分別 但是第六意識 他更是對於道理方面的 這種分析功能作用 又更強烈了 因此依六根緣六境引生六識 所以一定要眼球 一定要眼球很健康了 要健全的眼球 你才能夠看到東西 但是你如果眼球 受傷了 雖然還是在你的眼睛裡邊 但是看不到東西 因為你的淨色根受到傷害 不起活動作用 所以耳根也是一樣 鼻根也是相同 所以眼耳鼻舌身的六根緣六塵 就是六境 引生六識 這個加起來根境識三和合 才能夠感覺到觸對的境界 才能夠有受想思的這一種 有一種感覺出來 這個六根六境跟六識 我們就稱之為十八界了 介紹哪一個 就是介紹我們這個身體 所以前面有講過 佛陀在世的時候 介紹我們這個身體 就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來作解釋的 根境識三和合 引生觸 這個又再解釋 我們這個 不管是五蘊法也好 你一樣要解說到的 但是講五蘊的話 是偏重於心理學的部分 比較偏重於精神界的部分 從十二處來解釋的話 是偏重於物質的來作解釋 十八界的話 就是有一半的精神界 有一半的物質界 來解說我們這個生命體 在這個十八界當中 談到的 眼根是視覺的能力 眼識是視覺的認識作用 乃至於身根是觸覺的能力 身識是觸覺的認識作用 所以他一定要有一個觸覺 之後呢 再加深一層的去理解 意根是思惟的能力 意識是思惟的認識作用 談到這個意的部分 佛陀在經中說明一切法 曾經有這個種種不同的分類 有時候是以 六根六境六識的十八界 來說明萬有的一切諸法 所謂的六根六識 當可如上所說 上面所談到的六根 他就是一種感覺的能力 觸對的能力 六識他就是一種 認識的功能作用了 根是能力 識是認識作用 有的時候 就是略去了六識 就是只有講六根講六境 那是什麼 就是十二處了 就是以這個十二處 來說明萬有的一切諸法 這個時候的根 就不只是能力而已 他就必須要含有這個 認識功能作用在裡邊了 所以像一講到眼根 不只是說視覺的能力 還有視覺的認識作用 意根也不只是思惟能力 還要有思惟的認識作用 像這一個在我們的中阿含經 卷第五十八的 大拘絺羅經裡邊 就是有談到這樣子的一個問題 另外 在印順論師 他在佛法概論裡面 也是一樣的 有談到這麼一個問題 所以 有關於這個意 他就是五根 五根只能夠各自 攝取自己的境界 但是意根 不單有他的獨特的這種境界 甚至於 還有別法處 意根他有他的 專門的精神部分的那一種 對象 就是受想思 他還要 配合前面的境界 來緣取外境的 也就是 還能夠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 所以意根與五根的關係密切 我們從這個中阿含經裡邊 可以了解得出來 甚至於說 以這個六根六境的十二處 來說一切法的時候 意根處 意根處他謂一切心識的總代表 意根處 就是說 在這個十二處當中 他只有一個意根處 是真正的純粹是心法的 不為是指意根而已 最主要的就是心識的功能 如果是從十八界 來說一切法的時候 因為在意界之外 有六識界 所以六識界代表心識 意界他只能夠有他自己的 面對的這個法塵而已 不能夠再像十二處一樣 功能這麼大了 所以他是十二處 是很簡單 但是他的意根界 功能就很大 包括的意識的認識作用在裡邊 從十八界來說的話 他的意根界他就範圍 就只有他自己本身的別法處 因為他還有其它的 像眼識還有眼根 這個意識意根 它本身功能作用上 就是範圍就比較小了 部派學者在阿毗達磨論中 對這個意界作種種不同的說明 原因也在這個地方 怎麼說呢 因為有關於這個十二處 跟十八界的 這個意根的說法 就是有它的範圍的廣狹不同 各各的說法上呢 就是有不同的這種解釋 下面來談到這個識的問題 像舍利弗阿毗曇論 雖然把這個意 跟這個六識中的第六意識 看成是同一個東西 因為他只要講到這個意的話 就是意識了 但是在這個心去認識諸法時 我們的心要去認識境界 認為第一剎那所生的意 還有第二剎那所生的相似心 這個是意識 仍然有著時間上的差別 這個地方就分析的很詳細 很微細的就是說明 第一剎那的意 跟第二剎那的意識 它時間上還是不一樣的 既然不一樣 表示他的這個意跟意識 是不同 這一個阿毗曇論裡邊 在這個說明十八界的時候 意跟意識的定義是什麼呢 他說云何意界 這個意界 就是特別指的意根界 就是十八界裡邊的 六根裡邊的意根 這個意他是知法思惟法念法 他有這樣子的功能 若初心已 初心已就是第一剎那之後 若初心已生當生今生不定 是名意界 就代表的第二剎那以後 所以若初心已生 已生就是過去了 過去之後就算第二剎那 所以這個時候 他就是今生了 第二剎那的今生 再來未生 就是未來的 所以未來的下一剎前 就變成是現在 現在的下一剎那 就變成是過去了 所以我們在講 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 不一定講說 過去生的看不到的過去世 或者看不到的來生 講這個三世都看不到的 這個當然這個範圍是很廣 這個講到生死輪迴的 一定要講到過去世 而且這過去世 又是無始生死的過去世 乃至於還沒有得到 真正的解脫之前的 無始生死的 乃至盡未來際的 輪迴過程 都是未來 盡未來際不曉得要輪迴多久 除非你真的有修行 除非你真的有所證悟 你才能夠真正的說 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了 那樣子的境界顯現出來 如果還是凡夫 還是凡夫的話 就在六道裡邊一直的輪迴 一直的輪迴 不曉得哪一個時候 無窮無盡的未來 但是佛教講的這個三世 我們的時間可以慢慢的縮短 兒童時 青壯年時 老年時 也是三世 三個時段 或者是昨天 或者是今天 或者是明天 這個也是三世 早上中午晚上 也是三世 前一個鐘頭 現在 下一個鐘頭 也是三世 所以縮短 縮短到最短最短 我們就稱之為前一剎那 現在這一剎那 還是後一剎那 也是三世 所以我們在講到三世因果 三世因果的時候 不要只是想到說 看不到的過去 看不到的未來 我們可以在今生裡邊 就有很多很多的三世 可以來解說了 像這樣子的這個就叫做意界 就是說意根界了 云何意識界 好了講到心識的內在的話 若識是相似不離彼境界 這個識在認識的時候 他是相似 不離彼境界 不會離去緣取的外在的境界 即於相似心 已生當生今生不定 是名意識界 眼識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第六意識也是同時在緣取 耳識在緣取聲境的時候 第六意識也是配合著他 來緣取外面的境界 這個叫做相似不離彼境界 現在正在緣取的時候是如此 這個時候能夠一過去的話 下一念 就是不定囉 下一念不曉得是怎麼樣子了 下一念你是要緣這一邊 緣那一邊 我要看這裡我要看那裡 我要聽這個聲音 我要聽那個聲音 人聲很吵雜的時候 說不定我現在是聽他的 下一個念頭我就要聽他的了 耳朵能馬上注意這一邊 所以下一念的那一個 第二剎那以後 可以說又是另外一個境界了 從這一點裡邊來講 第一剎那跟第二剎那 是有時間的不同 我們談到說 第二剎那以後 是不定 所以我們佛教是重視現在 很重視現在的一舉一動 一個念頭 你如果不會把握現在的話 你很容易就會 失去了這個機會 失去了這個因緣 所以現在是好的 現在是善的 現在是有用的 要快點把握住 另外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未來會變成怎麼樣 就靠你現在的動念 你現在如果是起善念的話 你的未來就是善的 你現在是起惡念的話 你的第八阿賴耶識 所儲存的種子就是惡的 以後的果報就是惡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這一念頭 非常的重要 你的身業在做 你的語業在講話 甚至於 你現在在做的時候 你是怎麼樣子的做法 可以說我們都要去把握住 你如果把握不住的話 說不定你就是一直的隨心所欲 一直的很自由自在的 沒有人管的情況之下 反而不知不覺當中 就落於自己的 煩惱的操作當中來了 隨著自己的煩惱 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起惡念做惡法 甚至於懶惰懈怠等等都出來了 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點 在說一切有部 雖然也是將意 這個六識看成是統一的 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別 但是唯有現在的六識稱為六識 過去的六識就稱之為意 意是絕不存在於 現在這個一剎那 現在這一剎那不叫做意 這個只能夠叫做六識意識而已 稱為意的一定要稱為過去世的 唯有落謝過去的 前剎那的六識存在 依於六識滅入過去成為意 生起次剎那的六識 所以意是生起六識的無間滅依 這個就很重要了 就是說現在的這一剎那 是屬於意識 屬於六識 成為過去了 成為過去就稱為意 這個意 又會引生下一剎那的意識 如果說前面的六識 沒有滅去的話 後一剎那的六識也不會引生 這中間的過程 就是這個成為過去的這個意 又作為第二剎那引生的 這一個功能 所以這個過去的意 就叫做無間滅依 也就是無間滅 就是中間沒有間斷的 過去的就是說起作用 滅去之後 馬上引生下一剎那 沒有間斷的 他又是中間的一個重要的 所依點 大毗婆娑論卷七十一裡邊有說 六識身無間滅名為意界 以第一剎那為意 以次剎那為識 俱舍論頌裡邊也有說 由這個即六識身無間滅為意 無間滅之後 稱之為意了 所以現在的功能作用 叫做意識 成為過去的就叫做意 這個意又會引生第二剎那的識 來發生功能作用 所以這個意它叫做無間滅依 這一個有關於心意識的 它們三個的差別的 我們前面這樣子延續 繼續的看下來 作為一個了解 下面還是有很多解說點 我們這一節就到這邊 下一節課再來做分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