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1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一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開始我們大家來互相研究 了解八識規矩頌 關於解釋唯識八識的內容 有很多人 就來請教問題 如果自己一個人 沒有這個因緣去聽經 也沒有這個因緣去聽課 自己一個人 要來看唯識有關的書籍的話 要從哪裡入門 從哪一部的經論先看先了解 來打好唯識的基礎 如果有人 提到這麼一個問題的話 我都會說 還是要先看八識規矩頌 第一個八識規矩頌 從這個文詞裡邊來看 就是很短 重點能夠掌握住 當然如果有解釋的書籍 可以來看的話 或者是說有一些法師們 所寫的講記 或者有些居士特別有研究 所寫出來的一些註解 都是可以參考的 八識規矩頌因為把整個八識 都整體的來作解說 甚至於從有漏的解釋到無漏的 這樣子一方面簡單扼要 甚至於能夠正面的 來理解整個唯識的義理 所以可以說 八識規矩頌 是研究唯識的入門書 這個入門書 當然如果研究唯識學的人會說 唯識的義理非常的廣泛 所談到的有關於 心識的這個問題 也可以說 含蓋整一個佛學的內容 所以曾經有人說 修行也就是著重在修心 這個心就是心識 有關於我們內在的精神界的 這個問題 但是唯識所依據的經論 是非常的多 一般都叫做六經十一論 六部經典十一部的論典 如果再把他延續出來的話 我們的八識規矩頌 還沒有包括在裡面 成唯識論也沒有包括在裡面 但是我們現在可以說 在讀唯識學的 研究唯識義理的人 成唯識論 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典 尤其在目前的 學佛的環境當中來看 成唯識論是很重要的一部 論典的 八識規矩頌是入門書 我們今天開始就是來了解 八識規矩頌的內容 要了解這一部之前 我們先來簡單的 知道說唯識學根據的經論 是哪幾部 如果說以前已經讀過的 或者以前已經有了解過的 當然是知道 如果今天是第一次 接觸到這個課程 或者今天也正好有這個興趣 要來研究唯識的話 我們也先整體的 一個概括的 對整一個唯識思想架構之下 他所依據的是什麼 引經據典也非常的重要 所以唯識學 所根據的經論是哪些 我們一般來說 就叫做六經十一論 六部經典十一部的論典 有這麼多 經典是什麼呢 第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一部經典裡邊 所談到的唯識唯心的這些內容 也是談得很多 尤其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更是著重於在這個心識的部分 所以法界是唯心所造 華嚴經 在於我們台灣的環境裡邊 可以說接觸的機會非常的多 除了說要請這一部華嚴經 可以很方便就請得到之外 要參加華嚴法會 這個機率也是很普遍 也是很高的 有北部有南部可以說 有幾個道場都有在誦華嚴經 做華嚴法會的 但是華嚴經 在我們現在的流傳當中 有三個版本 一個就是東晉天竺 也就是印度三藏法師 名字叫做佛陀跋陀羅 他所翻譯的 華嚴經 這一部華嚴總共是六十卷 這個也稱之為 舊譯的華嚴經 或者也叫做六十華嚴 就是六十卷的華嚴經 比較普遍的 就是第二本的這個翻譯本 就是唐朝武周時 于闐三藏法師叫做實叉難陀 他的翻譯本 實叉難陀他所翻譯的 稱之為八十華嚴 因為他有八十卷 比剛才的那一部還要大部一點 多了二十卷出來 稱之為八十華嚴 以六十華嚴來比較 除了說他的卷數更多之外 因為他在翻譯的時間 是比較後面的 是比較新 所以八十華嚴 也叫做新譯的華嚴經 第三本就是唐朝貞元中 罽賓來的般若三藏法師 他所翻譯的 他所翻譯的 應該說起來他的名稱 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名字很長 如果我們給他簡稱的話 就是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一聽就知道 就是普賢菩薩 他所表現出來 所表達出來的 那一種實踐的精神 我們一般在寺院的早課裡面 在繞佛歸位的時候 都會念一個普賢十大願 的這麼一個經文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一直到十者普皆回向 像這樣子念的時候是 只有四個字四個字的念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每一個都是四個字四個字 很簡單 其實在華嚴經裡邊來看 他就有四十卷 這麼長的內容當中 來介紹這個十大願 普賢菩薩他如何來實踐 度化眾生的這個願力 這一段文當然還是包括在 八十華嚴當中 所以可以說他是屬於 八十華嚴裡邊的一部分的內容 所根據的六經當中 第一部經就是華嚴經 所以有因緣有機會 還是可以參與這種法會 來跟他讀誦 或者真的有這個機會的話 多多的來做研究 第二部經典叫做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在於我們現在來看 也是有四種的翻譯本 第一本就是唐朝的時候 玄奘大師他在貞觀二十一年 的時候 就在西元六百四十七年 他在弘福寺裡邊 翻譯出來的一部經 名字就叫做解深密經 總共是五卷有八品 原則上研究唯識學的人 大部分這一部經典 都會跟他看過研究過瀏覽過 了解在六經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 甚至於可以說 這一部經有五卷當中 全部都在講修學唯識 有關的內容 像剛才所談到的華嚴經 這種華嚴境界是非常的殊勝 他所包括的內容是更豐富了 所以華嚴經 他有另外成立一個宗派 就是賢首宗 所以有他的另外一個 主題的探究 或者是他的華嚴深入 不一樣 解深密經尤其是這一部 就是玄奘大師他所翻譯的 這個五卷八品的解深密經 是比較廣泛的為大家 所研究的一部經典 第二的在我們現在還在流傳的 就是大正藏裡邊有的 就是劉宋元嘉年間 求那跋陀羅在潤州江寧縣 東安寺所翻譯出來的 它的名稱就叫做相續解脫經 只有一卷 只有一卷 當然就是很短了 很短裡邊 相當於我們剛才 所談到的第一部 解深密經當中裡邊的最後兩品 它總共有八品 這個相續解脫經 只是最後二品的內容而已 等於是前面的六卷都沒有談到 第三個翻譯本 就是元魏延昌三年 也就是西元五百十四年 天監十三年那段時間 菩提流支他在洛陽嵩山少林寺 翻譯出來的 叫做深密解脫經 這一部經也一樣的 非常的完整就是有五卷 卷數更多有十一品 就是有五卷有十一品 可以說是唐本全經的異譯 所以內容比玄奘大師翻譯的 還多出了三品出來 第四個翻譯本就是天嘉二年 陳朝也就是南朝 南朝的這個陳朝 真諦他在西京四天王寺 翻譯出來的解節經 也是只有一卷 但是這一卷它就分為四品 相當於解深密經的勝義諦相品 也就是說玄奘大師他所翻譯的 就是五卷八品當中的 勝義諦相品的內容而已 所以只有一品 但是一卷而分為四品 這個是解深密經比較重要的 一部經典 另外第三個 六經當中的第三本 就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 還有第四個翻譯本 叫做阿毘達磨經 也稱之為大乘阿毘達磨經 這二部經典可以說 沒有傳譯到我們中國來 也就是說沒有中文的翻譯本 既然沒有傳過來 我們現在都只是 在其它的論典當中 因為有引到 這二部論典裡邊的句子 所以知道說 這二部的經典當中 還是有談到 和這個心識有關係的 一些問題 第五本就是楞伽經 楞伽經它這個是略稱 如果是比較具名的 全名的來說的話 應該叫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是這麼長的一個經名 有的時候也會稱叫做入楞伽經 中文的翻譯本 本來是有四種 最早的就是北涼曇無讖 他所翻譯的楞伽經 但是現在他已經丟失了 等於說沒有再繼續的流傳下來 現在在我們的藏經當中 我們看得到的 還有三種的翻譯本 第一本就是劉宋元嘉二十年 天竺也就是印度 三藏求那跋陀羅 在揚州道場的時候 他所翻譯的叫做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就是這一本它是總共有四卷 這一卷也就是我們現在一般 在看楞伽經 研究楞伽經的人 比較有在用這一本 第二個翻譯本 就是北魏延昌二年 天竺的一個三藏法師 叫做菩提流支 他所翻譯的叫做入楞伽經 總共有十卷 非常的長 這一部在我們目前來看 還是可以看得到的 第三就是唐朝長安四年 于闐的三藏法師叫做實叉難陀 他所翻譯出來的大乘入楞伽經 它有七卷有十品 這個楞伽經的部分 在我們目前來看 還有三種的版本 三種的翻譯本 原則上大部分有在研究 有在講的 可以說就是第一個 劉宋元嘉年間 這一本是流通的比較廣 六經當中的第六本就是厚嚴經 有人說這一部經 沒有翻譯到中國來 但是也有人說是有的 它是唐朝的時候 地婆訶羅也就是日照三藏 他所翻譯的 大乘密嚴經品 總共是有三卷 或者也有說是唐朝不空翻譯的 叫做大乘密嚴經有三卷 他們是同一本的翻譯本 所以這個厚嚴經 如果要從藏經裡邊來找這一本 當然是看不到 但是如果要從密嚴經來看的話 還是可以找得到的 問題是有的說厚嚴經 是不是就是密嚴經 還是值得再去比較 或者再去比對的 不管怎麼說 在於我們的論典當中 在講到唯識的講到心識的問題 裡邊有引經據典 有引出來的 就是還有這一部厚嚴經的經文 雖然說這六部經都認為 都是唯識宗所依據的 但是從他們的內容來分析的話 只有解深密經和阿毘達磨經 才是真正符合唯識的思想 真正的談唯識的專一的 這個經典就是只有這二部 但是這二部當中 阿毘達磨經 又沒有翻譯成為中文 所以現在如果要看的話 還是要看原典了 其它的四部經 不論是否存有漢譯本 他的思想有可能跟唯識 有點不相容 只不過是取其中一段 跟唯識或者是跟心識 有相關連的 來做一種依據 代表這個經典當中 還是有談到這個心識的問題 所以以目前來看的話 要研究唯識思想就是要來了解 解深密經的意思 唯識學所根據的除了六經之外 還有十一部的論典 論典我們都知道什麼叫做論 經律論本來稱之為三藏 前面我們有談到說 像天竺三藏法師 或于闐三藏法師 就像我們的唐玄奘 也是唐三藏法師 代表著說對於經律論的三大類 三大部分都是完全能夠去了解 有所領悟的這種程度的法師 我們就稱之為三藏法師 佛陀在世的時候所講的 當然就是經典 再來所規範的這個規矩 我們就稱之為戒律 佛陀在世的時候 弟子們即使有什麼討論 即使在討論當中所下的結論 如果去面見佛陀 而表白給佛陀知道 他們討論的結果是怎麼樣子 佛陀認為肯定的所談的是對的 這樣子的話 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當然是還算是佛陀 已經肯定他能夠確認的 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經典 我們說除了釋迦牟尼佛 所說的之外 還有弟子們所說的 所以只要看阿含經的話 你都能夠看得到說 釋迦牟尼佛 直接跟弟子講的之外 很多很多都是弟子們 相互討論相互討論 討論之後 甚至於有他的一個結論之後 再來報備給佛陀知道 稟白給佛陀知道 由佛陀來確認 或者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 正確的 當然還是屬於我們佛經當中 還是阿含經裡邊的內容 這一個佛陀在世的時候 都稱之為經 不懂得的來請教佛陀 由佛陀來做解說 還是經典 但是等到佛陀入涅槃之後 有很多的經文弟子們 沒有辦法直接從經文當中 來了解 我們的祖師大德們 很慈悲的 就來做解說 把經文做解說 留下來的解說出來的 因為沒有透過佛陀的印證 只能夠說是哪一位祖師大德 哪一位法師 或哪一位比丘或者尊者所談的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釋經論 解釋經典內容的這個論典 有的就說這一部經 他有他的主旨 有他的宗旨 特別從他的宗旨主旨上 去加以發揮 而不是一句一句的 來解釋這個經文的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宗經論 也就是從它的宗旨 從它的主題方面 再來做一個非常廣泛的 非常深入的來探討 其它的經文的文字上 就沒有這麼樣子的 去做解說了 這個叫做宗經論 所以佛陀入涅槃之後的 祖師大德們 所留下來的註疏 尤其是跟經典有關係的 不是釋經論就是宗經論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 所依的十一部論典 當然說起來都是弟子們 後代的菩薩們 發菩提心的 修菩薩行的 能夠除了自利之外 還要利他的 這些祖師大德們 所留下來的資料 我們都稱之為論典 當然這些論典 還是根據經典來的 這邊所談到的十一部的論典 第一部就是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 這一部論典是彌勒菩薩說的 這個彌勒菩薩 我們都知道看到這個名字 就知道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但是論典應該說起來 是當時在世間的人 出家修行成為比丘尊者 而留下來的 因為他的自利利他 的這個悲心願力非常的殊勝 所以稱之為菩薩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我們又看不到 這個地方卻說是彌勒菩薩說 最主要的當然這個 還有他的一段故事 就說有他的一段的過程在裡面 這邊談到的 是彌勒菩薩說 有道是無著菩薩造 無著菩薩 他當時出了家之後 在部派佛教當時出了家之後 本來是在化地部出家的 但是因為修學大乘法門 所以就稱之為這邊所談到的 稱呼也叫做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他有一天就是打坐 就上生兜率天 兜率天在哪裡 我們這邊往上 算上去的第四層天 因為整一個世界 我們是在人道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這個世界 為中心來看 往上還有二十八層天 往下還有我們所依據的這個 地球的表面 甚至於就是八水九山的 這麼一個環境 乃至於再往下還有地獄 往上來看的話有二十八層天 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兜率天在哪裡 從這邊算上去的 我們看得到的這一層 叫做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的天人 再往上看的天就是忉利天 也就是釋迦牟尼佛 講地藏經的地方 就在忉利天的天上 忉利天的天人再往上看 的天第三層是夜摩天 夜摩天再往上看上去 的那一層天第四層 就是兜率天了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他就在兜率天裡邊的一個內院 當中在那邊講經說法 因為要到我們人間來出生 來修道來成佛還有一段時間 所以目前就是在 兜率天的內院當中 在那裡講經說法了 無著菩薩入定 就是上生兜率 聽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 的這些內容 等到出定之後 就講給弟子們聽 所以一上天堂聽彌勒菩薩說 再出定為弟子們說 當然能夠留下來的 就是無著菩薩留下 所以有道是 就是有的說是彌勒菩薩說的 而無著菩薩把它給寫下來的 留傳下來的 如果說不要說他入定的 這一部分的話 直接就是無著菩薩他入禪定 來體悟瑜伽師地論的這些內容 一出了定之後 就將他所悟得的 講給弟子們聽 我們都知道說修學佛法 有三增上學 戒定慧 能夠入於禪定當中 能夠入於止觀當中 必然就可以引生智慧 所以入於禪定裡邊 可以觀想佛理的 可以引生無漏智慧的 瑜伽師地論這一部論 把它完整的翻譯過來 只有玄奘大師他所翻的一百卷 還是很長 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 翻譯的是玄奘大師 他是從印度回國之後 在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日起 一直在弘福寺譯經院 開始傳譯 到了貞觀二十二年的 五月十五日 就把他給完成了 貞觀二十年的五月十五 二十一二十二 總共翻譯了二年 說起來速度也是很快 二年當中 把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 從梵文翻譯成為中文 第二就是顯揚聖教論 這一部論它有一個頌文 由頌文再做一個解說 而成為論典 據說以印度當時的一種習慣性 大部分都會先用頌文的 也就是詩句的頌文 像我們的八識規矩頌 也是一個頌文 唯識三十頌也是一個頌文 唯識二十論也有它的 二十頌的頌文 所以是先有頌文 針對著這個頌文再加以解釋 就變成是論典 所以顯揚聖教 它也是有頌文的 所以頌文是一卷 解釋這個頌文 而成為顯揚聖教的 就叫做釋論 解釋顯揚聖教這一部論典的 這個頌文的 翻譯出來總共就是有二十卷 這一個論典也是無著菩薩 他所造的 由玄奘大師在貞觀十九年 的十月一日起 就在弘福寺的譯經院翻譯的 到了二十年的正月十五日 翻譯成 說起來很快 雖然有二十卷 看十九年的十月一日 十月整一個月 十一月十二月 一直到二十年的正月十五 就翻譯完成了 原則上說起來 只有三個半月而已 三個半月就把二十卷的 顯揚聖教論翻成了中文 這個速度可以說 從我們的玄奘大師的 傳記裡邊來看 他的翻譯經典可以說是 夜以繼日的 非常投入他的精神體力 在翻譯經典 盡量將他從印度帶回來的 這些梵文的經典論典 要快一點的把它全部 翻譯成中文 所以一百卷的 也是只有翻譯兩年 二十卷的只有翻譯三個半月 就完成了 像我們如果要來誦的話 只是這樣子來看來誦 二十卷還是要花一點時間的 第三部的論典 叫做大乘莊嚴經論 這一部論典也是由偈頌 和這個長行來組識而成的 所謂的長行也就是解釋文 就是說有它的偈頌之後 再用我們一般的文辭 來跟他做解說 一般的文辭我們就稱之為長行 像法華經是最代表性的 因為法華經 大家都比較有在讀誦 法華經每一品當中 它都是有它的頌文 這個叫做重頌 重頌之前 它就是有長行 大家比較有在誦普門品 從前面的爾時無盡意菩薩開始 這個都是屬於長行的解釋 到後面它就是重頌 現在我們這個論典 它是先有頌文 針對著頌文來做解說 解說文就是屬於長行了 所以大乘莊嚴經論 它就是有偈頌跟長行的結合 本頌是彌勒菩薩說 釋論它的長行的解釋文 是世親菩薩造 世親菩薩我們知道 在於研究唯識學來了解 可以說世親菩薩他所寫的論典 非常的多 他還是小乘修學法的時候 也就是在說一切有部出家 研究這個論典 就是阿毗達磨 他所寫的論典就有五百部之多 後來由他的哥哥 也就是無著菩薩 來引導他轉入於大乘 一樣的 就是在大乘法當中 就他所讀過的經論 再自己做一些註釋 或者宗經論方面的來探討發揮 也寫了五百部 所以我們稱世親菩薩 叫做千部論師 可以說也是一個論典心得 乃至研究探討的這個程度 所了解的都能夠把他給寫出來 讓我們後代的佛弟子們 能夠多多的來了解 早期佛學的這種狀況 世親菩薩 他就對這個大乘莊嚴經論 他的頌文來做解說做解釋 漢譯本 因為當時都還是屬於梵文 是彌勒菩薩的偈頌也好 是世親菩薩的釋論也好 都還是梵文 所以帶到了中國來 翻譯成為中文的叫做漢譯本 它是由勝元寺沙門 波羅頗蜜多羅 他在貞觀四年的夏天開始 一直翻譯到貞觀七年的春天 翻譯完成的 原則上也翻譯了好多年的時間 第四本的論典叫做集量論 集量論 這一部論是陳那菩薩造的 陳那菩薩他寫的這一部集量論 傳到了我們中國有兩種譯本 第一個就是陳真諦三藏 在梁太清四年翻譯成四卷 第二本就是我們唐朝的時候 有一個沙門 沙門就是出家眾 出家人 沙門以印度當時他們的稱呼 只要是現出家修行的 這一種形像的人都稱之為沙門 釋迦牟尼佛他在世的時候 印度當時就有 九十六種的宗教團體 九十六種的宗教團體 當然站在佛教的立場來說他們 就是九十六種外道了 這樣子的宗教團體這麼多 當然都是出家人 這些出家人全部都稱之為沙門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 一開始先度五比丘 再來度舍利弗目犍連 就有兩百多個了 再來又度了三迦葉 三個兄弟所帶領的一千個徒弟 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了 另外還有五十個的 就是年輕的這些在家人 也都皈依了 甚至於五比丘也算在裡邊 這樣算起來我們在經典裡邊 我們在誦彌陀經的時候 都會誦到千二百五十人俱 就代表著說佛陀當時 在講彌陀經的時候 有一千兩百五十五個弟子們 都是在身邊聽這一部 阿彌陀經的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佛陀剛成道不久 就度了一千二百五十人了 釋迦牟尼佛所帶領的這個僧團 可以說非常的有戒律 大家都能夠依尋著這個戒律 精進的來修行 所以弟子們都很快很快的 都得到了阿羅漢果 威儀能夠讓大家看了起歡喜心 很莊嚴 知道說這一個沙門團的人 是跟其他修苦行的 那些沙門團不一樣 所以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也會有看到說 外面的人來稱呼釋迦牟尼佛 所帶領的這一個僧團 都稱之為釋沙門團 都多加了一個釋迦牟尼佛的釋 代表著是 釋迦牟尼佛所帶領的這個僧團 就是跟別人不一樣 不但威儀莊嚴 再來大家精進的用功 甚至於很多很多的弟子 都已經超越三界的境界 而得到阿羅漢果 所以非常的讚歎 甚至於都來皈依了 所以當時可以說 印度的婆羅門教 有一段時間就式微了 主要是我們佛教非常的興盛 稱呼我們這個僧團 就叫做釋沙門團 所以在翻譯經典的過程當中 或在稱呼上 有的時候也會稱 像西域來的出家眾 或者是印度來的出家人 還是稱呼他為沙門 就是以他們當地 稱呼的一種習慣性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沙門 叫做義淨 也就是義淨法師 在唐景雲二年 翻譯這一部集量論 就翻譯了二卷 剛才所看到的就是說 真諦三藏翻譯了四卷 義淨沙門翻譯的就是二卷 但是很可惜 這二本的譯本 到現在也都是遺失掉了 為什麼會遺失 當然說起來就是我們中國 歷史的演變 除了說換朝代必須有戰爭 殺人放火 有很多很多的那些歷史資料 可以說都給燒毀了 一次要換一個朝代 就一次的戰爭 換一個朝代就是一次的戰爭 戰爭當中所燒毀的東西 不曉得有多少 第二個就是我們中國的帝王 王帝在這個宗教信仰上 大部分當然都還是 能夠來接受佛教的義理 但是有的就是對於道教的 就是比較的深信 在這樣子的過程當中 免難的就會有受到一些蠱動 所以我們中國 就有三武一宗之亂的 也就說有四個皇帝 是大型的 全國性的來破壞佛教 既然是破壞佛教 當然佛像就給它打壞了 寺院就給它燒了 甚至於說出家人就勒令還俗了 這個是政治的力量 讓佛教受到大型的破壞 像這一個也可以說 是中國佛教傳到中國來 已經是兩千年了 這個兩千年的時段當中 歷史上面的 我們看得到就是三武一宗之亂 就在現在的時代當中 幾十年前中國大陸也曾經 有受過這樣子的一種災難 所以剛剛才開放 兩岸可以回去的時候 回中國大陸的時候 只要是早期回到中國大陸的 去到寺院所看到的 佛像都是斷頭斷腳斷手的 有的都躺在地上的 所有的寺院 都是成為政府的辦公室 像這樣子來看 可以說都是受到大災難 所以經書難免都會被燒毀掉 寺院也燒毀了 經書也都不存在成為灰燼了 所以我們這個集量論 在我們中國來說的話 現在也看不到這樣子的 翻譯本的論典 第五本就是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這一部論典 是無著菩薩他所造的 也就是無著菩薩所著述的 傳來中國也是有三種譯本 一個就是陳朝真諦三藏 他所翻譯的有三卷 再來就是元魏天竺三藏 佛陀扇多他所翻譯的有二卷 第三本就是玄奘三藏 他在貞觀二十二年的 潤十二月二十六日 在這個北闕紫微殿的這個殿西 就是它紫微殿的西邊的 這個有一個叫做弘法院 那邊翻譯 一直到貞觀二十三年的 六月十七日 在慈恩寺翻譯成為三卷 從這樣子的日期裡邊來算 也是只有幾個月了 也是只有半年的時間 就把三卷的攝大乘論 翻譯成為中文了 第六本的論典就是十地經論 十地我們一看就知道 就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原則上 都是修學施波羅蜜法門的 除了身口業的表現 就是千百億化身 來度化眾生之外 他們心的意業的 內心裡邊的 那一種來入於觀中 來了解十波羅蜜法的 那種重要性 這一部十地經論 是世親菩薩造的 他主要的就是在解釋 華嚴經裡邊的十地品 因為華嚴經最主要的 是講佛陀的世界 佛陀怎麼成佛的 當然就是透過修行 而且從登地以上的菩薩 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 而達到成佛 所以中間就有一個十地品的 一種解說 尤其是成佛之前的菩薩行 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你如果這個十波羅蜜 沒有好好的達到圓滿的話 是不能夠成佛的 由天竺三藏 天竺三藏就是印度來的法師 叫做菩提流支跟勒拿摩提 在元魏永平元年的四月 在太極紫亭翻譯十二卷 所以十地經論 總共是有十二卷這麼長 第七本的論典是分別瑜伽論 這一部論典也是彌勒菩薩造的 雖然是五部大論之一 但是沒有翻譯到中國來 這個可以說也是很可惜的 因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論典 但是卻沒有成為我們的中文本 唯識學要根據的是六經十一論 現在這一節課就了解到 第七的論典分別瑜伽論 其它的要等下一節課再來 阿彌陀佛